标签:
杂谈健康情感文化 |
分类: 育儿 |
胖子是个开朗皮实的孩子,至少我是这么认为,但也不是说这样的孩子就没有烦恼和困扰。时而自信时而自卑,时而亢奋时而抑郁,只能说每个人都是矛盾综合体。表象之下总会隐藏一些不可言说的情绪和思考,育儿并不简单。
没有一个人能够完全了解明白另一个人,包括最亲近的人。我对胖子的情绪其实并无把握,只有时刻小心地观察,就怕漏掉什么关键信息。随着孩子不断长大,关于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家长越是需要细致有心。
每个人都在成长,罗素说过,人生下来的时候只是无知,但并不愚蠢,愚蠢是后来的教育造成的。这说明我们的成长之路好的坏的都会有所增减,教育树人需要家长能够及时发现及时纠正。
最近我对胖子的情绪变化有些小纠结,世俗观念的影响在他身上开始显现。他似乎很怕自己给别人留下内向不善言辞的形象,对此其实他相当努力,这让他看上去过分外向。
学校里他基本上就是个让老师烦恼的刺头,敢说乱说,各种捣蛋,回家来也是话痨,大声说话,吵闹不已。因此被各方打压,内心必定因此承受压力。
他曾问我对他的看法,‘性格是外向型还是内向型?’我知道他期待我的答案是外向。我告诉他人是矛盾体,并不能完全归结成什么型,只能说偏向什么型,而且外向内向都有好处也都有坏处,各有优劣。比如外向人多鲁莽,内向人则比较爱思考。然而胖子先入为主,并不买账。
闲聊时胖子提到,‘上课时老师给他们宣讲如何应付心理压力的问题,并因此做了一个小调研,问有多少学生曾经想到过自杀,请举手。’令人震惊地过半学生举起了手,老师本人都吓一跳。
我问胖子,‘你举手了吗?’
胖子想都没想,‘当然没举手,我最怕死。’
他说他也跟同学了解过,‘其实很多学生都是一时冲动,当发生矛盾时,控制不住的愤怒和挫败感,让他们想一死泄愤,过后恢复理智就不再会有这样的念头。’
我说,‘就是这种幼稚的冲动很要命,天下没有后悔药,遇事必须用理智思考才不会做错事。’
我承认自己是一个鸡娃的母亲,我对孩子学习紧盯不放,自己很累,孩子也很累,所幸胖子是个惯于偷奸耍滑的孩子,泥鳅一样,有能力有办法自行消化一些强加的压力,抗压和泄压能力可以说是有增无减。
实际上这种鸡娃模式已经进入恶行循环,他越是懈怠,我便越盯紧,我越盯紧他便越要搞出许多花样逃避,我也只能适时松松螺丝帽,在妥协和互相妥协的路上和平相处。但是某些避压方式并不能真正带给他们心理慰籍。
比如对于胖子最有瘾的电脑游戏,他却说,‘电脑游戏最没用,不玩游戏感觉很无聊,但其实玩游戏的时候还是很无聊。’
可见内心没有目标做什么都是无聊,即便游戏也只是权且逃避压力打发时间的一种手段,更会因此情绪颓丧,造成心理压力。
孩子心理敏感,脆弱,最容易受外界环境变化的刺激,引发心理疾病。而变化和压力可能来自方方面面,学校,家庭或一些突变事件。导因可大可小,也许一件大事,也许一句不经意的话。
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证明了人类的心理和精神实际上是不可控的,心理学发展到今天其实还不能成为一门科学。对于不同的人,不同的孩子,心理的承受能力不同,成长发展结果也不同。更了解自己孩子的还是父母,父母更应该懂得什么样的教养方式更适合。
除了父母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学校和社会的影响也是深远又难于控制的。孩子和同学老师之间的人际关系问题既复杂又单纯,却一直以来都是许多孩子的心病。吵架、矛盾、排挤、偏颇,等等都会是心理问题的导因。特别是孩子遇上校园暴力,则精神伤害更大。
这两年疫情影响,孩子们的户外活动时间减少,交际也减少,家长更应该多留意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事实证明多做户外活动,多交际都会使心理更健康,身体上的忙碌会让心理更健康。
去年在新加坡发生的少年无端砍死校友的悲剧说明孩子的心理健康必须重视,学校确实有必要开设心理辅导课程,作为家长也需要多留心,帮助孩子面对困扰,教导他们应对解决之道。
如今心理问题和抑郁的发病率不断上升,越来越幼龄化。我身边就有好几个实例,但医学界尚不能给出青少年抑郁的明确成因,病症诊断也没有生物学指标,用心理测评量表的结果作为参考,靠的还是经验。
而青少年心理疾病并不偏向哪类型人群,有学霸,也有学渣。过于聪明敏感的孩子容易有心理压力。
父母控制欲越强,孩子的心理压力越大。
过度追求完美的性格也会让压力增大,让心理失衡。
孩子有心理问题最需要多谈,交流十分重要,原则是不要轻易评判,多听孩子说,允许他们在家里适当表达烦躁和愤怒的情绪,让不良情绪有发泄的出口。
作为父母除了要管教还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孩子懒惰,身体总是各种小病症,没有兴趣爱好,自卑,厌学,沉迷游戏,脾气暴躁,等等现象的背后可能隐藏着某些信号,及时发现及时调整,更重要的是给孩子创造一个积极温暖有爱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