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童年和快乐教育

标签:
杂谈育儿文化 |
分类: 育儿 |
童年并不属于生物学概念,其实是一种文化产物,在人类必须需要通过学习和教育才能具备生存能力时,才界定出童年的概念。无可置疑童年的意义和目的就是接受教育,培养能力。
各时代对合格成年人的标准不同,那么童年的意义也不同,而且一个人所处的阶层不同,成长目标也不同,那么童年的成长和教育过程自然也不会一样。一千个家庭,一千个孩子,就有一千种童年,童年就成了实现目标的一个过程。
父母这个词的意义对孩子来说,除了抚养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教育和指导,一个孩子的未来除了他自身努力还在于父母的养育方式和方法。拥有一个有责任感的父母对孩子的人生十分重要,如何做到严格管教和快乐养育是关键。
就算孩子某些品性是天生的,但总有一些东西是需要后天教导来完成,比如一个人的审美,能力,价值观,人生观等都于童年时的教育有关。
新加坡李显龙总理曾在群众大会演讲中提到,社会分工不需要人人都受高等教育,很多工作只需要有简单的职业技能便可以胜任,若社会和家庭一味追求高等教育,这就是一种浪费。
总结来说,李显龙总理的意思就是,社会教育目标就应该是因需施教,而家庭教育目标就应该是因材施教。
新加坡的职业市场遵照了这一原则,并不是所有岗位就业者都受过大学教育,这也是学业竞争教育机制的导因。孩子对待学业不努力就自然只能退而求其次,怕输的新加坡人没人甘为人后,谁都想孩子拥有更美好的未来,只能是尽全力的基础上接受因材施教的事实。
无疑人类的童年时期就是一个学习成长的时期,是一个必经的过程。不止人类,动物也是遵循了这样的过程,通过幼稚期的技能训练才能有能力翱翔天空,捕猎,生存。
幼年时所具有的可塑性,让家庭教育变得相当重要。起码在这个时期内,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那段时期。经历无形中都会对人生产生影响,教导孩子克服劣根性做好当下,在每个人生阶段都争取到更好的自己才是最严肃认真的态度。
人生真正快乐的来源其实应该是努力之后的平常心,是竭尽所能之后的不强求,而不是被惰性控制的不求上进,放任自流。
父母们也可以以己推人,追忆一下自己的童年,即便过去我们的童年学业再苦,再回头时,童年依然是我们一生最值得回忆,最甜蜜,快活的一段日子。倒是虚度光阴,无法实现受教育权的人才会感到追悔。
痛快地玩乐,不是孩子独有的天性,而是人类共同的天性。虽然不该压抑人类天性,但也绝不能放松教育,因为人是社会人,必须具备了在社会中更好生存的能力,才能实现真正的快乐,否则快乐不会长久。立志,修身,读书,实践,正是人生各阶段应该不断精进的要义。
痛快地玩乐,不是孩子独有的天性,而是人类共同的天性。虽然不该压抑人类天性,但也绝不能放松教育,因为人是社会人,必须具备了在社会中更好生存的能力,才能实现真正的快乐,否则快乐不会长久。立志,修身,读书,实践,正是人生各阶段应该不断精进的要义。
何为快乐的童年,很难统一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标准。有的人认为富足无忧的童年更快乐幸福,有人认为有挑战有担当的童年更能获得满足感,不论怎样,转回头去看,都会感到无比怀念,对个人来说这就足够了。
不得不承认儿童世界本身的存在价值,正因如此教导才是重要的。万丈高楼平地起,一个坚实的地基就是成功的基础。无可置疑孩童与成人一样有思想,因此我们更要尊重和珍视孩童的个性发展,以及精神生活,养儿教之,引导人生。
古诗云,“十年寒窗,只为一朝上榜,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现在看来或许迂腐,但天下没有不努力耕耘而会有收获的事情。父母的期许,良师的鞭策,梦想的鼓舞,哪样不重要。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古人一首首劝学诗道出人生,在现有人类社会制度下,就要遵照人类生存规则,现实就是不学无术,无以生存。
古时,东西方皆对儿童的概念很模糊,孩子只不过是缩小的成人。受文明程度的限制,人类是没有公平受教育权的,能受教育的都是上上家庭,作为市井草民的孩子只能早早和成人一起参加劳动生产。所以有人为了改变命运‘凿壁偷光’,‘头悬梁锥刺股’,寒窗苦读,苦则苦矣,日后受益。
作为现代人受教育已经是我们的基本权力,但社会化分工生产又不需要所有人都受高等教育,竞争自然白热化,这也是基于教育平等的结果,正所谓大家都有机会,就看谁更优秀更努力。
人性总是不满足,有了教育权,又嫌竞争激烈。拖沓的童年,悠游的时光令人羡慕,但有多少的时光能让人任性闲适。
对童年的期待唯心而论,志之所在,便是童年该有的基调。只是他志非己志,要什么还需问问己心,莫生悔意才是标准,作为父母莫让孩子的少年壮志变成了乡井烟火。
快乐教育值得提倡,但快乐教育并不是放任自流,快乐教育本质还是教育。严格教导和尊重爱护并存,因材施教,为志尽力才是快乐童年该有的样子。
后一篇:买个新床垫是一件人生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