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和《唐诗三百首》

标签:
杂谈教育育儿 |
分类: 育儿 |

话说唐诗三百首号称是每一代中国孩子的噩梦。一代一代的孩子背着唐诗成了人,又一代一代地带着自己的孩子开启了教娃背唐诗的路,像一个魔咒,念不完。火遍全国的节目《挑战不可能》,有一期就是关于儿童背唐诗的。随着主持人慷慨激昂的开场白,上场的小萌娃朗朗上口的唐诗让观众大呼厉害。到底背唐诗对孩子的早教有何用,为什么从古自今的家长都想让孩子背唐诗?很多人说,背唐诗可以培养孩子审美能力,加强语言组织能力和对世界的感知。唐诗押韵,对仗,便于吟诵和记忆,带着中华文化的绚烂色彩和文学素养,似乎该是中国孩子启蒙早教的不二选择。
孩子父亲打着训练记忆能力的旗号强烈要求我继续监督儿子背诗,对此我一直不以为然,诉求若只如此简单,我认为背什么都无所谓,背诗词不如背英汉词典更功利。并且也确实逼迫儿子执行了一段时间背英汉词典,我发觉,背诵对孩子特别是男孩子来说怎么都不能成为一种兴趣。只能靠着监督严抓,使之成为一种习惯,才有可能贯彻始终。坚持很痛苦,孩子烦躁,我也感觉很累。
那日与娃舅聊天,说起唐诗宋词,我猛然又冒出的向往蠢蠢欲动起来。娃舅说小孩子先从唐诗背起最好,写景的唐诗韵律极好又立意简单,情怀美好,容易接受。觉得娃舅说得极好,唐诗表情,宋词重理,先从唐诗开始感受情怀。于是我又翻出唐诗来让儿子读,儿子一听又背诗脸垂下来三尺长,一早跟我斗了牛气。显然本人没有娃舅的好口才,说不动牛脾气。
其实幼年的孩子世界及其简单,他们只认玩乐。随着成长儿子背诵的新鲜期过去了,逐渐不再以填鸭式枯燥的背诵为乐趣,最厌恶的就是背诵。毫无乐趣的死记硬背简直就是如鲠在喉,他会用各种计策能躲就躲,能赖就赖。
监督孩子学习的过程,没有坚忍的耐力不知道何时就会断片。我虽不至于像网络上传的那些家长指导孩子时如此崩溃,但我和儿子之间冲突确实不断,很多时候不得不恩威并施。如果赶上孩子情绪浮躁不愿读书,而我又急功近利时,我就会情绪失控地大声呵斥。儿子虽9龄还是超级爱哭,哭起来还没完没了,唱戏一样。这种状况常发生在儿子背诵的时刻,其实男孩对于背诵确实更加抵触。特别是如今又逼他背诵唐诗,对儿子来说,唐诗反正无关学业成绩,背与不背似乎直观来讲毫无损失。如此孩子根本就没有半点儿紧迫感,兴趣更别谈。这种额外强加的压力,排斥就是难免。

不想跟孩子说,背诗词可以造就审美,能让他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因为这些抽象的词汇对孩子来说更无所触动。孩子不懂也不需要懂,你只要告诉他怎样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就行。抛开令人苦恼的学业剩下的就要自由教育,连孔子都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课外知识、书籍他想他爱就会自己去读去学,一切发乎自然可能效果惊人。
诗词的背诵,死记硬背固然是一种方式,若能发现其中的美好,才是最和谐的记忆。但很多时候还是要看个人悟性,开慧有早晚,也不能一味强求。比如我自己,读书时同样最怕背诵,哪管诗词歌赋、美妙文章,在孩子们眼里简直就是精神荼毒。然而随着成年思想开始成熟才发现其中的美,倒是甘之如饴起来。兴趣需要懂得,懂得需要共情,共情需要经历和打磨。所以有些事情做不得揠苗助长,尽力就好。
孩子背诵唐诗的途径其实现在还真不少,除了出版的书,还有更加直观的音响光碟,对于喜欢看视频的孩子也有些效果。背诵是可以增强记忆自不必说,其实也是锻炼口才的好途径。想要激起孩子背诗的欲望有时候也可以增加些刺激,制定一些目标或者加入竞争,成果可能也会意想不到的好,比如让孩子参加个竞赛或者活动什么的。还是老生常谈,要因材施教,不同的孩子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