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教育育儿 |
分类: 育儿 |
先不论这些理论是对还是错,姑且检视一下,还是会有些东西直接移植会水土不服。比如,我们用我们所理解的‘像朋友一样’去和孩子相处,我们想尽办法让孩子独立。或许这些我们做的还不错,但我们却又无法适应孩子成年后的疏离,因为结果不符合我们几千年来的文化,我们成家立业生儿育女最终要的是老来能够儿孙满堂承欢膝下。
曾看过一段视频,内容是采访东西方年轻人,问,“妈妈和伴侣同时掉水里了,你会先救谁?”几乎所有的亚裔人种都毫不犹豫地回答,“先救妈妈。”而美国的年轻人认为妈妈的美好岁月已经过了,以后陪伴自己的是伴侣,倒是应该先救伴侣比较有价值。当然他们也笃定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母亲也会让他们先救下伴侣。不知道你是怎么想的,反正如果我儿子这么说,我感情上还真是很失落。西方人觉得这是理性,我们或许会觉得这是冷漠。我并不认为人种本身与生俱来就具有某种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这些其实都是教育的产物。文化不是一蹴而就,是长久积淀。中西方文化不同价值观也不同,全盘西化的教育方式教育出的孩子我们真的能够接受吗?
由于历史政治原因,新加坡人中西文化融合和冲突更突出,他们的生活细节更接近于西方,说英语,吃面包麦片,喝咖啡。但是生活习惯不管怎么改,东方人骨子里的东西还是去不掉。文化融合或者叫文化接受,会让我们产生出某些妄想或者自以为是的幻象,认为自己西化的很和谐很彻底。其实,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想象存在着差别,只是我们无法自觉体会到,很多时候自然而然想的和做的就会背道而驰。
老黄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他一路接受的是西方教育,读英校,留学英国。深受西方思想影响,但骨子里起根儿却还是个广东人。他团结兄弟姐妹,每周家庭聚会,犯太岁还会去拜拜,农历新年全家出动去拜年......各种家庭规矩也还是广东人的老传统。他倾向西化的教育理念和东方的家教方式融合在一起,让他会一边以对待儿子像朋友一样自居,一边却又不自觉地碎碎念、过度保护、甚至干涉孩子的自由。当他为自己的’像朋友一样‘的亲子关系沾沾自喜的时候,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并没有被儿子所认可,’像朋友一样‘也只是他自己一厢情愿的意淫而已。‘朋友’这个词在儿子这个年纪概念很单纯,那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玩伴,而绝不是一个随时准备呵斥指正他的成年人。
和孩子像朋友一样相处,愿望是很美好,但不得不承认在很多家庭中基本上就是个妄想。先不说差着辈,就是这代沟基本5年就一个层,一个成年人和孩子成朋友的可能性不是没有,但基本上都还是大多数做父母的不切实际的愿望。你认为你已经放下身段像朋友一样了,但孩子不这么理解。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你经常会发现孩子对你撒谎或者隐瞒甚至是对抗,孩子对你撒谎的最直接的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对他的错误你无法做到像朋友一样平和处理,因为你深怕孩子走弯路。你怕孩子的错误会一犯再犯,你要威严以便于你说的每句你认为对的话孩子都能当圣旨,你需要孩子服从,你紧张,你压力,你患得患失,久而久之孩子为了避免打击就会对你撒谎。
亲子关系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关系,直接影响我们和孩子的生理健康、态度行为,甚至影响孩子的价值观念和未来成就。亲子关系是难以驾驭的,太包容怕溺爱难以管束,太严厉又怕健康心理受伤。和孩子之间的相处模式被现代家长拿出来研究再研究,究竟怎样一种相处模式才是最好的?
其实家庭教育没必要非要强调和孩子之间相处用一种怎样的特定模式。生活中,和孩子相处并不会只有一种模式,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孩子的各个发展阶段要有适应各个阶段发展特点的模式,而不是总是老调重弹。更何况每个孩子都不同,并没有一种放之四海皆准的模式,还是那句话,“区别教养,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孩子在人生的各个成长阶段,都需要我们调整亲子关系和教养方式。比如,你的贴身陪伴能适应孩子的依赖期,却无法适应孩子的青春期和叛逆期,因为每个时期的孩子需求都不同,如何和谐相处又能做好孩子的人生导师?合适的亲子关系不仅是和谐的相处也是教育的内容。无论什么方式,家教中孩子的愉快和合作最能体现亲子关系的好坏。鄙以为,父母处理亲子关系的原则应该是,尊重但不放纵,平等又不失威严,给与自主却又不失控。不要一味地追求某种关系或者某种方式,轻松自然潜移默化地教养才是最好的方式。
后一篇:不婚同居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