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菩提书院分享 |
分类: 【义工分享】 |

其实,去苏州之前,除了满心期待,我基本上想象不出做义工到底是怎样的感受。上周六班级共修时,说到我被分配到行堂义工组,善松师兄说:“行堂义工很好,可以感受到……”因为我当时急着去卫生间所以基本没听清楚。后来去苏州前,想起来这个事又去问,善松师兄说:“那就带着一张白纸的心去做吧。”于是,我只是明白行堂义工的职责是在斋堂帮人打饭,就懵懂着去了。
31号晚上7点多,才赶到苏州西园寺斋堂,行堂义工组的培训已经基本结束了。所以我只能大致学习了一下流程,其实还是一头雾水。1号早上,大概是我这辈子起的最早的一天,4点半就起了。5点半,行堂义工组大约40位师兄们全都到齐,开始做皈依共修早课。当时外面的天是漆黑的,能够坐500个人的斋堂光线非常非常暗,抬头一看,只是开了中间4盏日光灯,当时感觉非常不适应,后来一想是因为节约资源的缘故,看来佛教的环保思想那一课我是白上了。跟师兄们一起做皈依共修,三宝歌的余音环绕在偌大的斋堂里,形成美妙的回声,四周又极其寂静,我隐约明白了早课的意义。做完皈依共修,开始正式早上的行堂工作,每个人都严格穿戴好围裙、口罩、帽子,经过皈依共修以后,心境非常平静。从摆放餐具开始,想到师父教导的“行坐卧皆是禅,从做事中培养禅心”,心情更加宁静与欢喜。每张餐巾纸、每双筷子、每个碗,摆放的心情都非常虔诚与认真。于是,我的第一次西园义工生涯就此开始了。
准备工作完毕后,斋堂放眼望去,一片整齐的餐具,无比壮观。我们站立一排,双手合十,面带微笑,迎接即将排班进入斋堂用斋的师兄们。组长师兄告诉我们,这叫“菩萨迎接菩萨”,我们要时刻谨记,自己本身就是菩萨,而来用斋的师兄们也是菩萨。6点半左右,在引领员的引导下,师兄们开始陆续排队进入斋堂,引领员举着“止语”和“关闭手机”的牌子,斋堂陆续坐满了师兄们,但仍然是一片安静。
行堂开始,早餐是白粥咸菜馒头,我的任务是发馒头。仅仅是如此简单的斋饭,当我经过师兄们面前,绝大部分人都会合十点头致谢,让我再次感动。他们年龄各异,身份各异,来自各个省份,有书院的学员师兄,也有来参加三皈五戒的信众或者书院师兄的亲友们,但是面对如此简单的斋饭,他们表现出的感恩之心与用斋时的虔诚之态,给我留下了及其深刻的印象。从进入斋堂,到用斋完毕离开斋堂,整个过程安静有序,用斋完毕的师兄们都带走自己用的碗筷放到斋堂外面的洗碗部,用餐完毕的桌面基本上与用餐前一样干净,让我赞叹不已。由于人数的不可控制性,1号早上的斋饭数量少了,于是厨房紧急加做早斋,斋堂里没有用到餐的师兄们,从几岁的孩子到白发老人,都在静静等待,毫无怨言。
中午和晚上的行堂工作从10点钟和下午4点钟就开始准备了,因为有消息告知,中午和晚上我们行堂组至少要服务1200位师兄用午斋,也就是说能容纳不到500人的行堂,要进行三轮用斋。每次一轮完毕,我们都要以最快的时间再次摆放餐具,准备行堂,迎接下一批排班进来用斋的师兄们。两次用斋结束的时候,看着师兄们离开斋堂,我心里都有很大的感慨,忽然想起所谓“供养十方诸佛菩萨”。斋堂里的斋饭,是由十方供养给寺庙的,然后又由寺庙供养给来用斋的“十方诸佛菩萨”们,这种关系似乎不像人们想象的施与接受的关系,而是一种双向的“给予”,双向的“供养”,佛陀不是神,是人间的行者。
可能是早上起太早了,行堂确实又比较累,晚上行堂用斋完毕,我已经累的不行了。于是没有参加晚上的传灯法会就匆匆回了上海。一觉睡了十个小时才醒。中午在家吃饭的时候,忽然想起去苏州前,净禀师兄很夸张地跟我说西园寺的斋饭真的非常好吃。我自己去了感觉真的很好吃,也许是行堂完了太饿了?我到厨房领餐的时候看到厨房也是用很大的锅在炒菜,就像我们以前学校食堂一样。小航的姥爷爱烹饪,说过大锅菜很难做的好吃,菜量大,调料放的要准确,翻炒要到位,才能行。于是想想怪不得之前在学校吃的大锅菜都非常一般。
但是西园寺里的为什么觉得好吃?其实很简单。从厨房到行堂,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是跟我们一样的义工师兄。就连我这么一个加入书院仅三个月,初次做义工的人,都明白要带着一颗禅心摆放餐具,何况是其他师兄?行堂义工带着禅心摆放餐具,餐具所以整齐美观,洗碗义工带着禅心洗碗,白瓷碗必定雪白干净,帮厨义工带着禅心摘菜,食材必定整齐干净,帮厨义工带着禅心翻炒大锅菜,大锅菜必定有好滋味!这就是发心的力量。于是我们斋堂呈现出来的状态,就是餐具整齐雪白,饭菜味道可口。另外,还有一个深刻的感受,就是,一日三餐,真的不需要太复杂。简单可口的素斋,用一颗感恩的心,欢喜的心去享用,其实可以吃的很欢喜。过简单的生活,向内求的心态的平和。
这次西园之行的感受,不是语言可以表达的。西园寺跟我以前去过的几个寺庙都不大一样,整个寺院面积很大但是元旦期间非常安静与干净,到处是举着“止语”与“关闭手机”牌子的义工引领员师兄,所以来上香祈福的人数虽多,但都比较安静。寺里禅意悠然,时时见到墙壁上师父的法语,其中有很多都是浅显易懂的人生佛教的法语。如果说日常修学是培养智慧,那么西园义工之行就是通过做事培养慈悲,通过实践领悟佛法。学习佛菩萨的大智慧、大慈悲,也许就是这个意思。我想,能与书院结缘,是我2014年,也是整个人生最大的福报。感恩起初让我接触佛法的所有师兄们,都是宿缘。
准备工作完毕后,斋堂放眼望去,一片整齐的餐具,无比壮观。我们站立一排,双手合十,面带微笑,迎接即将排班进入斋堂用斋的师兄们。组长师兄告诉我们,这叫“菩萨迎接菩萨”,我们要时刻谨记,自己本身就是菩萨,而来用斋的师兄们也是菩萨。6点半左右,在引领员的引导下,师兄们开始陆续排队进入斋堂,引领员举着“止语”和“关闭手机”的牌子,斋堂陆续坐满了师兄们,但仍然是一片安静。
行堂开始,早餐是白粥咸菜馒头,我的任务是发馒头。仅仅是如此简单的斋饭,当我经过师兄们面前,绝大部分人都会合十点头致谢,让我再次感动。他们年龄各异,身份各异,来自各个省份,有书院的学员师兄,也有来参加三皈五戒的信众或者书院师兄的亲友们,但是面对如此简单的斋饭,他们表现出的感恩之心与用斋时的虔诚之态,给我留下了及其深刻的印象。从进入斋堂,到用斋完毕离开斋堂,整个过程安静有序,用斋完毕的师兄们都带走自己用的碗筷放到斋堂外面的洗碗部,用餐完毕的桌面基本上与用餐前一样干净,让我赞叹不已。由于人数的不可控制性,1号早上的斋饭数量少了,于是厨房紧急加做早斋,斋堂里没有用到餐的师兄们,从几岁的孩子到白发老人,都在静静等待,毫无怨言。
中午和晚上的行堂工作从10点钟和下午4点钟就开始准备了,因为有消息告知,中午和晚上我们行堂组至少要服务1200位师兄用午斋,也就是说能容纳不到500人的行堂,要进行三轮用斋。每次一轮完毕,我们都要以最快的时间再次摆放餐具,准备行堂,迎接下一批排班进来用斋的师兄们。两次用斋结束的时候,看着师兄们离开斋堂,我心里都有很大的感慨,忽然想起所谓“供养十方诸佛菩萨”。斋堂里的斋饭,是由十方供养给寺庙的,然后又由寺庙供养给来用斋的“十方诸佛菩萨”们,这种关系似乎不像人们想象的施与接受的关系,而是一种双向的“给予”,双向的“供养”,佛陀不是神,是人间的行者。
可能是早上起太早了,行堂确实又比较累,晚上行堂用斋完毕,我已经累的不行了。于是没有参加晚上的传灯法会就匆匆回了上海。一觉睡了十个小时才醒。中午在家吃饭的时候,忽然想起去苏州前,净禀师兄很夸张地跟我说西园寺的斋饭真的非常好吃。我自己去了感觉真的很好吃,也许是行堂完了太饿了?我到厨房领餐的时候看到厨房也是用很大的锅在炒菜,就像我们以前学校食堂一样。小航的姥爷爱烹饪,说过大锅菜很难做的好吃,菜量大,调料放的要准确,翻炒要到位,才能行。于是想想怪不得之前在学校吃的大锅菜都非常一般。
但是西园寺里的为什么觉得好吃?其实很简单。从厨房到行堂,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是跟我们一样的义工师兄。就连我这么一个加入书院仅三个月,初次做义工的人,都明白要带着一颗禅心摆放餐具,何况是其他师兄?行堂义工带着禅心摆放餐具,餐具所以整齐美观,洗碗义工带着禅心洗碗,白瓷碗必定雪白干净,帮厨义工带着禅心摘菜,食材必定整齐干净,帮厨义工带着禅心翻炒大锅菜,大锅菜必定有好滋味!这就是发心的力量。于是我们斋堂呈现出来的状态,就是餐具整齐雪白,饭菜味道可口。另外,还有一个深刻的感受,就是,一日三餐,真的不需要太复杂。简单可口的素斋,用一颗感恩的心,欢喜的心去享用,其实可以吃的很欢喜。过简单的生活,向内求的心态的平和。
这次西园之行的感受,不是语言可以表达的。西园寺跟我以前去过的几个寺庙都不大一样,整个寺院面积很大但是元旦期间非常安静与干净,到处是举着“止语”与“关闭手机”牌子的义工引领员师兄,所以来上香祈福的人数虽多,但都比较安静。寺里禅意悠然,时时见到墙壁上师父的法语,其中有很多都是浅显易懂的人生佛教的法语。如果说日常修学是培养智慧,那么西园义工之行就是通过做事培养慈悲,通过实践领悟佛法。学习佛菩萨的大智慧、大慈悲,也许就是这个意思。我想,能与书院结缘,是我2014年,也是整个人生最大的福报。感恩起初让我接触佛法的所有师兄们,都是宿缘。
前一篇:【仁雅:法宝结缘义工行】
后一篇:【觉依:觉醒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