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佛学第九届菩提静修营 |
分类: 【静修营报道】 |
——静修营的“形象大使”传灯组

文宣组/慧 韬
“您好!这是免费的法宝结缘点,您可以随便看看。”
游客从西园寺正门一进来,多会被鼓楼前两顶绿色伞盖下一排白色的长桌所吸引——上面整整齐齐码放着一摞摞济群法师的人生佛教小丛书等书籍以及音像光碟。这是菩提静修营的传灯点之一,另一个在西花园的放生池旁。
传灯点,是接引有缘人步入佛门的“第一窗口”,因而可以说,传灯组师兄们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关系到外社会对书院乃至佛弟子的第一印象,他们是名副其实的静修营“形象大使”。
“这几天我们鼓楼的点接待的基本上都是游客,因为这次静修营前期工作做得很好,营员除了同喜班的师兄之外,其他多数都是参加过学佛沙龙或是对书院有所了解的,有些还看过师父的书或者光碟。”在每天的小组例会上,传灯组组长觉玉师兄都会统计各个点的数据,以及遇到的特殊案例,大家一起交流传灯心得、共享经验。
来西园寺的游客都是有善根、有佛缘的人,但众生因缘各异,果报也未必都很成熟。怎样善巧地把佛法结缘给他们,而不引起反感?这是需要有智慧的。
善于沟通,是传灯义工必须掌握的第一基本功。“我们通常会先和他们拉拉家常,比如说:您是来苏州旅游的吗?是从哪里来的呀?如果他乐于和你聊,那我们就可以把话茬接下去问:您以前接触过佛法吗?家里有人信佛吗?”如果是一行几人一同来的,尤其是有家人陪伴的,传灯师兄们就会特别关照到同伴的情绪,和结缘对象聊两句,再回过头来和其同伴聊一句,“要不您请一张佛曲回去听听吧!里面音乐都很好听的。”或者给他们的家人结缘一本《抄经本》,“您拿回去练练字,一举两得,还可以积累福报呢!”大方而不过,看因缘来结缘,“中道很重要”!传灯组师兄总结了不少经验。
在增加亲切感的基础上,要想更准确地推荐适合的书籍给对方,则需要点“增上功夫”了,那就是——察言观色。“基本上,我把来咨询的人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刚刚接触佛法但又不太了解的,他只是对佛法稍有兴趣。我就会给他们推荐师父的人生佛教小丛书,像《佛教的财富观》、《佛教的环保思想》、《人生五大问题》等,让他对佛法有一些更加正确的认识;第二类是学佛有一段时间了,甚至是拜过不少师父,觉得自己很懂的,那我就直接给他师父的《心经的人生智慧》、《顿与渐》、《走进佛陀,认识佛法》,或者是《六祖坛经》、《三主要道》,让他了解师父的佛法造诣,进而领悟到修学是要有次第的;而第三类人则是对佛法彻底没兴趣的,那我们就会给他推荐一些佛曲,或者会给他一张写有师父微博的卡片。”慧慈师兄颇有心得。
传灯是为了什么?一般人认为,传灯就像是传销,无非就是让人来书院学佛呗!
“我们传灯是为了让不了解佛法的人,对佛法产生兴趣;对有意愿了解佛法的人,让他们认识到佛法的重要性,然后进一步修学佛法;而对那些有意修学佛法的人,我们就会推荐一些法宝,介绍书院的修学特色以及我们各种类的传灯活动,比如沙龙等,最后能引导他们进入书院学习。”
传灯,是在给众生种下一颗佛法的种子,不以接引进书院为目的。觉玉师兄强调:“我们是在分享我们对佛法的心得和获益。这和我以前做销售是完全不同的——对方能接受就接受,我们不会对结果很执著,不会有太多的期盼,只要在因上努力就好;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的发心是希望能通过结缘法宝,让他们终有一天走上生命觉醒的菩提大道!”
那传灯究竟传的是什么呢?对这个问题,觉玉师兄思索片刻,“传灯的时候,别人为什么愿意听你讲、愿意和你聊?是因为他们看到这些人非常友善、谦和,让人感觉很温暖,他就会自然而然地愿意与你亲近。其实,是我们的一言一行、我们的身语意的表现在吸引大家。所以,我们深知自己是书院的形象,社会对书院的、对佛法的第一印象就来自于我们!我们随时随刻都必须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要清净如法、如理作意,时刻提醒自己要起到表率作用。”
静修营开营以来,平均每天都会接待大约20位有意愿学佛的人,其中不乏想要出家的、慕名专程从百色赶来想见师父的,甚至还有一位来自印度的佛弟子。
当得知菩提书院的修学方式后,一位海口的比丘尼不无羡慕地说:“还是你们在家众有福报啊!”这位法师在海口有组织几百人的居士群,她当即表示,因缘成熟时,她会在海口开菩提书院修学班。
传灯义工净培师兄在静修营上惊喜地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曾帮助助念其女儿的王敬云。在家庭横遭变故时,是书院的师兄们不计任何回报的付出,助其度过了人生最艰难的时期,让他看到了佛法对人生的重要性,“我就是冲着你们这些人来的!”从一个从不信佛的人,到成为静修营营员、刷碗做义工,他的转变让净培师兄感慨于做慈善对他人的帮助,更加坚信佛法的力量,也坚定了自己把传灯义工做下去的决心。

文宣组/慧
“您好!这是免费的法宝结缘点,您可以随便看看。”
游客从西园寺正门一进来,多会被鼓楼前两顶绿色伞盖下一排白色的长桌所吸引——上面整整齐齐码放着一摞摞济群法师的人生佛教小丛书等书籍以及音像光碟。这是菩提静修营的传灯点之一,另一个在西花园的放生池旁。
传灯点,是接引有缘人步入佛门的“第一窗口”,因而可以说,传灯组师兄们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关系到外社会对书院乃至佛弟子的第一印象,他们是名副其实的静修营“形象大使”。
善巧接引,看因缘结法缘
“这几天我们鼓楼的点接待的基本上都是游客,因为这次静修营前期工作做得很好,营员除了同喜班的师兄之外,其他多数都是参加过学佛沙龙或是对书院有所了解的,有些还看过师父的书或者光碟。”在每天的小组例会上,传灯组组长觉玉师兄都会统计各个点的数据,以及遇到的特殊案例,大家一起交流传灯心得、共享经验。
来西园寺的游客都是有善根、有佛缘的人,但众生因缘各异,果报也未必都很成熟。怎样善巧地把佛法结缘给他们,而不引起反感?这是需要有智慧的。
善于沟通,是传灯义工必须掌握的第一基本功。“我们通常会先和他们拉拉家常,比如说:您是来苏州旅游的吗?是从哪里来的呀?如果他乐于和你聊,那我们就可以把话茬接下去问:您以前接触过佛法吗?家里有人信佛吗?”如果是一行几人一同来的,尤其是有家人陪伴的,传灯师兄们就会特别关照到同伴的情绪,和结缘对象聊两句,再回过头来和其同伴聊一句,“要不您请一张佛曲回去听听吧!里面音乐都很好听的。”或者给他们的家人结缘一本《抄经本》,“您拿回去练练字,一举两得,还可以积累福报呢!”大方而不过,看因缘来结缘,“中道很重要”!传灯组师兄总结了不少经验。
在增加亲切感的基础上,要想更准确地推荐适合的书籍给对方,则需要点“增上功夫”了,那就是——察言观色。“基本上,我把来咨询的人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刚刚接触佛法但又不太了解的,他只是对佛法稍有兴趣。我就会给他们推荐师父的人生佛教小丛书,像《佛教的财富观》、《佛教的环保思想》、《人生五大问题》等,让他对佛法有一些更加正确的认识;第二类是学佛有一段时间了,甚至是拜过不少师父,觉得自己很懂的,那我就直接给他师父的《心经的人生智慧》、《顿与渐》、《走进佛陀,认识佛法》,或者是《六祖坛经》、《三主要道》,让他了解师父的佛法造诣,进而领悟到修学是要有次第的;而第三类人则是对佛法彻底没兴趣的,那我们就会给他推荐一些佛曲,或者会给他一张写有师父微博的卡片。”慧慈师兄颇有心得。
先做表率,用言行来感召
传灯是为了什么?一般人认为,传灯就像是传销,无非就是让人来书院学佛呗!
“我们传灯是为了让不了解佛法的人,对佛法产生兴趣;对有意愿了解佛法的人,让他们认识到佛法的重要性,然后进一步修学佛法;而对那些有意修学佛法的人,我们就会推荐一些法宝,介绍书院的修学特色以及我们各种类的传灯活动,比如沙龙等,最后能引导他们进入书院学习。”
传灯,是在给众生种下一颗佛法的种子,不以接引进书院为目的。觉玉师兄强调:“我们是在分享我们对佛法的心得和获益。这和我以前做销售是完全不同的——对方能接受就接受,我们不会对结果很执著,不会有太多的期盼,只要在因上努力就好;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的发心是希望能通过结缘法宝,让他们终有一天走上生命觉醒的菩提大道!”
那传灯究竟传的是什么呢?对这个问题,觉玉师兄思索片刻,“传灯的时候,别人为什么愿意听你讲、愿意和你聊?是因为他们看到这些人非常友善、谦和,让人感觉很温暖,他就会自然而然地愿意与你亲近。其实,是我们的一言一行、我们的身语意的表现在吸引大家。所以,我们深知自己是书院的形象,社会对书院的、对佛法的第一印象就来自于我们!我们随时随刻都必须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要清净如法、如理作意,时刻提醒自己要起到表率作用。”
利他培福,更坚守传灯使命
静修营开营以来,平均每天都会接待大约20位有意愿学佛的人,其中不乏想要出家的、慕名专程从百色赶来想见师父的,甚至还有一位来自印度的佛弟子。
当得知菩提书院的修学方式后,一位海口的比丘尼不无羡慕地说:“还是你们在家众有福报啊!”这位法师在海口有组织几百人的居士群,她当即表示,因缘成熟时,她会在海口开菩提书院修学班。
传灯义工净培师兄在静修营上惊喜地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曾帮助助念其女儿的王敬云。在家庭横遭变故时,是书院的师兄们不计任何回报的付出,助其度过了人生最艰难的时期,让他看到了佛法对人生的重要性,“我就是冲着你们这些人来的!”从一个从不信佛的人,到成为静修营营员、刷碗做义工,他的转变让净培师兄感慨于做慈善对他人的帮助,更加坚信佛法的力量,也坚定了自己把传灯义工做下去的决心。
前一篇:后厨探班记:一饭一粒皆心动
后一篇:随缘自在,从容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