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海民俗:葬俗礼仪
(2015-03-18 11:17:52)
葬礼是最重要的民俗礼仪,各地差异很大,现仅就笔者了解到的现阶段锦州凌海一带传承至今的殡葬习俗向大家做以介绍。
凌海地区先民多来自山东河北,多为汉族,少数民族主要以满族为主。汉满丧葬文化相互影响融合,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殡葬习俗。
本地区葬礼从人死到火化、入葬、祭祀有许多程序。
在一般情况下,老人临终之前,子女要守在身边,寸步不离,直到咽气。重要亲友要提前通知,否则会落埋怨。老人临终时在场的人,叫“得济”。人咽气之前,家人要给其穿上事先准备好的寿衣。寿衣包括衣、裤、鞋、袜、帽。在穿衣之前要给其擦洗身体、现在有的已经简化到只给洗头洗脚。如果咽气之前穿不上衣服,亡者就要“光着身子走了”。寿衣里外穿七层,也有三层五层的,总之要单数。衣服上不能有扣子,只系带子,意为“带子”。寿衣不能用缎子布料,意为“断子”。
在咽气之前,要把亡者停放到“春凳”之上(春凳,用木板搭起来的比床窄比板凳宽)),叫“停床”。以前“春凳”的高低根据亡者年龄而定,老者与炕沿持平,中年人次之。头要朝西,就是向西方极乐世界,这既是受佛教的影响,也因为满族以西为大。为什么不能死在炕上呢?据说是不能让亡者背着炕走。
人死之后,窗户要打开。这是要把亡者的“殃”放走。按照迷信说法,殃是死人闷在心里的最后一道活气,是生人精魂的所在,冲到活人身上不吉利。镜子要翻过去,或用纸糊上。据说是不能看到重影,看到重影犯重丧,(重丧,一年之内家里还要有人死亡)这是最忌讳的。满族则认为亡者的灵魂看见镜子会以为是河,不敢离家。
断气后,由其子用饭勺子敲上门坎,里外各三下。向西喊三声:“爸(妈),三条大道从中间走”,谓之“指冥路”也叫“叫道”。尸体要用蒙脸布盖上,春凳用白布围起来。死者口中放一枚铜钱,叫“含口钱”。两手各放一块饽饽,叫“打鬼饽饽”。灵前要放一长明灯,用棉花捻一长捻放在素油碗里(一般是豆油)。灯碗要有人不断加油,以防油干灯灭。还要用三根秫杆用棉花缠上头,插在米碗里(一定要用高粱)供在灵前,谓“打鬼棒子”,灵前还要放一烧纸盆,名曰“丧盆子”。在亡者腹部斜搭一条白布,上写“舍布不舍衣,留衣护身体。”再在其上放一酒盅,内放高粱。如果之后亡者的腹部升起,谓之“发”了,对后世子孙是吉兆。亡者灵前牌位上要写名堂(名堂,贴在亡人骨灰盒或灵柩前写有亡人名字的字条),字数有要求,按照“生顺死哀”的顺序往下数,最后要落到“生”字上。如“故先考(先妣)X府君字XX享X旬X岁之灵柩”。
要请懂规矩的人用白纸剪一“灵幡”, 用秫秸挑起,插在大门外墙上,根据亡者性别,男左女右。给村人报信,此谓“报丧”。之后,举家齐哭。给亲友送信时,不能说“死”了,要说“老”了。子女要带重孝,穿“孝衫子”,由白布做成。男性孝家腰系“孝带子”,女性戴“包头”,均由粗白布做成。打结的位置根据亡者性别有所区别,男左女右。如果尚有一个老人在世,包头、孝带的飘带一长一短,如果是两个老人都去世了,则飘带一样长。孙辈带子头上加一红布条。
老人死后要请鼓乐队或放哀乐,在大门口搭鼓乐棚。亲友前来吊唁时,旧时男的进大门口打哈哈(比如喊“大舅啊,哈哈。大舅啊,哈哈。”,女的要哭着进来。在门口磕头行礼,陪灵的要回礼。
停灵第一天晚上要“烧倒头纸”。
一般情况下,亡者要在第二天早上火化。起灵前要给亡者者开光,由亡者的长子用豆油涂在死者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双手和双脚上,谓之开眼光、耳光、鼻光、嘴光、手光和脚光,边开光边要叨念:“开眼光观六路,开耳光听八方,开鼻光闻花香,开嘴光吃牛羊,开手光握钱粮,开脚光脚踩莲花走四方。”开光时除了亡者的子女,其他人属相上会有所冲忌,所以之前白事先生要向大家说明,相关属相的人要回避。
亡者抬出屋前,其子要用扁担插入尸体下边翘动,谓之“翘殃”,口中念到“爸(妈)欠欠身上路了。”抬出屋后再由一人用混合好的“五谷粮”往屋四处撒打,谓之“驱魂”。
火化归来,要在屋外搭灵棚,将骨灰盒面南背北供放。
一般在第二天下午,要送路,也叫“拉锅头”。这是由满族“拉褡裢”仪式衍生过来。“锅头”由黄纸剪成,纸张数量根据亡者年龄而定,用麻绳绑在扫帚上,上面还披上亡者的衣服。送路队伍由纸扎两个纸人儿引路,男的叫“得用”,女的叫“快跑”。然后是纸驴(马)或者纸牛(根据亡者性别,男性扎驴,女性扎牛,是为了替亡者在阴间喝脏水。),花圈、供品。在行前,要由其子用剪子把纸驴(马)纸牛的嘴、鼻子、肛门戳开。眼睛不能扎,扎了就瞎了。后面由其子拉着“锅头”倒着走,其后是其女,手持秫秸,走一步在地上画一个十字。众孝家手持燃着的香,男左女右,在后跟随。同时鼓乐相伴,吹吹打打。旧时是送到庙上,现在一般送出村屯后在田地里的某个十字路口。送到地方之后,要把锅头,纸活烧掉。锅头烧剩下的扫帚头,被称之为“金疙瘩”。亡者的儿媳妇要去抢,拿到者一路回家,不许回头不许讲话,到自己家后,将“金疙瘩”放到柜子底下。
人死后第二天晚上要由女儿“哭十八圈儿”(现在大多雇人哭)
唱词是:
一盏明灯一盏蜡,
把我爹(妈)送到西天我佛下。
西天有个莲花池,
莲花池中有个莲花柜。
莲花柜当中搁,
八碟八碗摆满桌,
你愿吃你就吃,愿喝你就喝,
我爹(妈)一生儿女多,
铁青的骡子亮纱车,
金银财宝装满车,
慢慢走,慢慢挪,
到西天见我佛,
铺黄褥子盖黄被,给我爹(妈)免免罪。
歌词唱十八遍,唱一遍点一根蜡。从第二遍起,唱词中加两杆明灯两杆蜡,第三遍三杆明灯三杆蜡,以此类推到十八为止。哭的时候,所有戴孝的要在灵前跪下,直到哭完为止。
早时人死下葬日有很多忌讳,现在一般三天下葬。第三天赶上初一十五不准下葬,初七初八也不行,所谓“七不埋八不葬”。一般长子由打灵幡,出灵时,孝家要大声哭,否则会被村人耻笑。
下葬头一天看墓地,现在很多村子亡人墓地紧张,不少人都把亡人埋在自家的承包地里。一般在下葬当天的早上求人修建墓室,称之为“打墓”。打墓剩下的砖、沙子和水泥不能运回家里,否则不吉利。墓室方向本地多为西北东南走向,依“头枕紫荆山,脚踩渤海湾。”下葬要看好吉时,务必在时辰之内下葬。墓室里除了放置骨灰盒,还要放金砖(用金纸包裹起来的红砖)、金元宝、丧盆等。如有夫妻合葬,要把两个骨灰盒用筷子连搭起来,谓之“搭桥”。
入葬三天后“圆坟”,女性不可参加。一七“上望”,现在多是“迎七”,一七的头一天,举行上望仪式。“上望”,是指亡人的魂灵在这天回家看看,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晚上用白布从烟囱处接引下来,底下放供桌,供品,三副碗筷。为什么是三副呢?据说另外两副是给押解亡灵的公差用的。上望时,屋里要安静,避免惊动亡者灵魂。有时还在供桌附近撒上小灰,鸡叫之后看看有没有脚印。据说根据亡者的属相,会有相应的脚印出现。当然,属鼠的出现几率最大。
之后三七烧纸,五七烧花。传说灵魂要过十殿阎君,五殿阎王最凶,但他喜欢看花,多烧花,他一马虎就过去了。两个月烧船(纸船,现在也有同时烧纸楼房、纸轿车、纸电器的)。满族人认为,60天,灵魂就该走向极乐世界去了,送船是为了帮助其顺利冥渡。阴历十月送寒衣。周年上坟,三年之后的清明立碑。三年之内,家里春节不能贴春联。
殡葬习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是非常丰富的。这么多的繁琐的程序和诸多禁忌,首先和原始的信仰有关,对亡者的敬畏和对先祖的崇拜。其次,儒家伦理中,孝是中心内容。儒家主张的厚葬久祀,事死如生,能否按照习俗礼仪的规定与禁忌安排丧事,成为衡量孝与不孝的标准。辟邪驱鬼,看阴宅择吉时,无不体现着道教的影子。而佛教的影响更加明显,转世再生、六道轮回、因果报应、做七等等。(华意收集)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