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之36】新题型与小镇做题家

标签:
学习方法以案说法心理 |
分类: 学习方法 |
先举一个我经历的案例:
我读大学本科的时候是刚刚恢复高考那几年。那时的大学生拼搏学习可以说几近疯狂一点儿不为过。我们交大系统有个传统:凡是讲授基础理论课的老师必须是副教授以上职称的,而讲师只能讲授专业课。那个时候的副教授也是凤毛麟角的,并不像现在的正教授满天飞。
给我们讲授《大学物理》的是国际著名高能物理学家焦善庆教授,那课讲得怎一个精彩了得?!我们有大约200人听焦老师的课。我们周周检测考试老师并没有难为过学生们。
《大学物理》学习了一年半,学完了该结业了,总得考试一下吧。焦老师给我们命题试卷是20道5分一题的填空题:没有选择题没有综合性大题。考试从早晨8点开始到10点交卷。
包括焦老师,一个令所有人震惊的情况出现了:到了10点钟没有一个人交卷,11点没有人交卷,12点没有人交卷!
焦老师也急了。40多年过去了,这场考试焦老师的话犹言在耳:“今天,我是一反常态呀!你们愿意什么时候交卷就什么时候交卷,我奉陪到底!”
直到12:30同学们才陆陆续续交卷----再不交卷食堂该关门了要饿肚子了!
焦老师明白了他出的试卷出了问题----一看都会,一做都不会,绝对高手命题!知识点全部会没有漏洞,但题型都是新的没见过!
今年高考过后,网上流行一个复合词“小镇做题家”,多数文章对“小镇做题家”带有批判鄙视色彩。
1、考场上遇到新题型就会丢分。即便一道题甚至一套试卷的所有知识点全部会没有任何漏洞,但遇到新题型也必然会丢分。这是规律。
2、酸葡萄。讥讽“小镇做题家”的人鲜有甚至根本没有清华北大的学生。因为能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不管来自省城名校还是县级小镇,无一例外都符合“小镇做题家”标准。那些讥讽“小镇做题家”的人要么是为了达到某种利益木目的,要么是酸葡萄、要么是不想付出不想努力的孩子。
3、考场上基本上只有平时训练到熟练的题型才能拿分。我们学习和考试,对知识和题型的三个层次:理解(会做)、掌握(含记忆)、熟练(含举一反三)。
研究统计规律,想在考试中(尤其高考)拿到分数,平时的训练得分规律是选填题3遍以上,中低档大题4遍,中高档大题6遍,压轴题至少6~8遍,甚至有的成绩不错的同学能理解老师精讲的压轴题,但是同一题型动手训练二三十遍还是不会!
还有一个规律:同一学科套卷,训练至少30套(也有统计是30~48套)才能遇到70~80%的基础题型一遍。
根据上面理解、掌握、熟练三个学习层次,以及选填题、大题的熟练遍数,同学你该怎样做明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