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双减”政策下,家长最主要的精力应该放在提升孩子的学习力上!
(2021-08-20 10:27:56)
标签:
高考
中考
学习方法
教育
家长
|
分类:
经典观点
|
“双减”政策出台,
嗜血资本退出基础教育领域,学科补课机构没了,一对一补课没了,私立学校被转化公办或被取缔,名校异地输出品牌被叫停和整肃,名校掐尖手段几乎走入绝境。孩子们主要在学校学习,无论贫富,大家孩子们都站在校园这个同一平台上竞争。而全国几乎所有学校操作方法的结果都是“强者恒强,弱者恒弱”。你可以鄙视这种教育方法,你可以痛恨这种教育方法,但是短时期内你不可能改变这种教育方法,因为我国建国以来一直是这种教育方法!所以才引发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最近有网上爆料,著名的衡水中学校长郄会所的儿子在西藏参加2021高考被取消高考资格。按理说衡水中学校长的儿子是能够获取本学校也是中国最好的教学资源的,却想从中国教育最落后的省区攫取上好档次的大学教育。说明什么?即便是衡水中学也无法把校长的儿子送入一档的清华北大甚至无法送入二档的华东五校。除了宣传造势,生源就决定了一所学校的出口成绩。
而同一所校园孩子们因为中考的筛选,进口成绩水平相差也就20分上下,但是却无法改变出口的成绩天上地下。
为什么?学习力不同导致同一所校园孩子们成绩出口产生巨大差异。普遍意义上讲,每个孩子的学习力是由家庭家长决定的。
一、学习力概括起来包含:学习的专注度、学习的专注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以及学习品质和毅力。
1、学习专注度。即在学习时投入全神贯注的程度。全神贯注心无杂念与漫不经心思维走思,学习质量的结果会大相径庭。而学习专注度是从1岁开始到初一阶段持续培养的。培养学习专注度是需要一套长期坚持的训练方法的。这与家庭和家长直接相关。
多年的统计经验表明,学习专注度应该在4年级之前固化。即1岁到小学4年级阶段基本形成和固化。
2、学习专注力。是指孩子在投入学习时,其专注度持续的时间。持续时间越长越好。一般,到了小学四五六年级,学习专注力应该有1小时;初中阶段应该达到90分钟;到了高中阶段应该达到120分钟。
如果孩子在小学阶段把学习专注度学习专注力培养好了,初中高中阶段的学习专注力很容易获得延长。而培养孩子的学习专注力应该在整个小学阶段,初一及以后仅仅是小学阶段培养的延伸,很容易。
而培养孩子的学习专注度、学习专注力是在孩子迅速成长的幼儿和少年阶段,这也是家庭和家长直接培养的。
3、学习习惯。是指在学习认知、学习过程、学习计划、学习时间、学习质量、学习行为等方面长期形成的潜意识动作(操作)及思维惯性。学习习惯是不经任何自我暗示或他人提示就能自觉操作和坚持的一种惯性行为和思维。学习习惯是久而久之的行为和思维形成的惯性。
学习习惯一般在初二阶段就基本固化。学习习惯一经形成,则几乎无法改变。有极个别孩子由于受到某种强烈激励也会发生改变,但很少。
学习习惯决定了一个孩子在同一校园同一年级中的成绩档次。学习习惯在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并不十分突出。而在高中、大学阶段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尤为突出。学习习惯甚至对整个人生的持续学习都有重要影响。
4、学习方法。是指对知识的获取和巩固、时间的安排、学科之间的统筹、听课与自我学习、作业与备考训练、即时学习与抗遗忘训练等等系统性学习的理念(认知与思维)、操作方法与步骤、科学计划性等一整套高效率高质量的操作步骤方法。
学习方法可以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都可以改变。把学习方法固化为潜意识操作行为和思维认知,则就变成了学习习惯。
实践中统计,孩子在1~4阶段是把学习方法固化为学习习惯的最佳阶段。到了5年级以上就很难把学习方法再固化为学习习惯。
实践中,改变孩子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得成绩大幅度提升,同时也会激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但是通过大量的实践我发现,普遍认为孩子初一初二阶段仍可以把学习方法固化为学习习惯,但实践中几乎是误导。事实是小学5年级之后很难把学习方法固化为学习习惯了。
一个5年以上到初中、高中、乃至到大学孩子,学习习惯很难再改变,但随时可以改变学习方法而使得学习成绩大幅度提升,但是很难持续下去。成绩总是上下剧烈震荡:坚持好的学习方法成绩就可以大幅度提升,一经不能坚持好的学习方法,成绩立马断崖式下降,比原形成绩略高但有限。
5、学习品质。广义上讲,是指人的行为、思想、作风、认知等,表现为一个人的勤劳、智慧、勇敢、诚实、为人处世等。在学习上应该是指对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确立和实施程度。目标明确人才有动力。
学习品质应该从幼儿四五岁就该不断地引导并随着孩子年龄增长逐步把目标固化。这是由家庭和家长培育的。
6、学习毅力。是指一个孩子吃苦耐劳的程度。这种吃苦的锻炼也是幼儿和小学阶段、初中阶段培育的。是不是也是由家庭和家长培育的?
二、“双减”政策更加大了家庭家长的责任重担
在教育部“双减”政策下,孩子们分层级都站在不同档次的同一所校园内,分档次同一所高中入口成绩相差不大,出口成绩却天上地下。是孩子们的学习力决定了他们的出口成绩,是家庭和家长们培育了孩子们的学习力。
无论政策怎样改变,无论社会进化到什么程度,竞争将永远存在而且会更加激烈。你不可能想像所有孩子都能到一档的清华北大学习,也不可能都到二档的华东五校学习。
学习力就是孩子们的竞争力,学习力把孩子们分成了三六九等。本质上,是家庭教育把孩子们分成了三六九等!
“双减”政策下,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力则成了每个家庭和家长的强烈责任。“双减”政策来了,花钱补课不好使了,家长们的责任越发大了。
三、以人大附中、上海中学、衡水中学为代表的全国顶尖中学的教育方法仍然是“强者恒强,弱者恒弱”体系。这种体系造成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难以产生拔尖人才。怎样改变学校的“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教育方法?怎样回答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这不是我这个低档平民百姓讨论的问题,我也不想公开讨论!因为讨论这些不是我的性格。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