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衡水中学”神话或许3年后破灭?河北民办高中掐尖招生遭遇严监管

(2021-07-12 10:29:25)
标签:

高考

衡水中学

教育

分类: 经典观点
“衡水中学”神话或许3年后破灭?河北民办高中掐尖招生遭遇严监管

      

       河北省正在掀起对民办高中招生的严格管控。

  近日,河北省各市陆续公布2021年市域外民办高中招生计划,结果让人瞠目结舌,同往年相比,市域外民办高中招生计划被大幅压减。

  以“超级中学”衡水中学为例,该校在衡水市共举办三所民办中学:衡水第一中学、衡水中学实验学校、衡水滏阳中学。今年,衡水一中在石家庄的招生计划仅60人,比2019年减少202人,在保定的招生计划仅10人,比2019年减少220人。

  民办高中掐尖招生将被严格限制。河北省教育厅日前发布通知要求,最迟从2024年开始,民办普通高中只允许在审批地招生。

  “公办名校通过举办民办学校跨区域招生,直接破坏了教育生态。今年高考,部分国内高校在河北省招生计划减少了,人家认为河北省基础教育太内卷,甚至对培养潜力产生了怀疑。”河北某地级市教育局工作人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记者梳理发现,同2020年相比,山东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名校大幅减少了在河北省的招生计划。

  如果失去了跨区域掐尖招生的特殊待遇,衡水中学恐将难以垄断河北省大多数清华、北大指标,甚至是否从此“泯然众校”?

  跨区域招生60人上限

  衡水中学是典型的通过“名校办民校”,利用民办学校招生便利在全省掐尖优秀生源的超级中学。

  公开数据显示,作为公办学校的衡水中学2019年招收新生1700人,除了80名自主招生的特长生,其余全部来自衡水市主城区。但衡水中学参与举办的民办高中衡水一中2019年招生2667人,衡水市生源仅900人。

  衡水中学事实上与衡水一中共享教育资源,此外,衡水中学仅在衡水市还举办了衡水中学实验学校、滏阳中学两所民办中学。

  公开数据还显示,衡水中学2018年有214人考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占北大、清华当年在河北省招生人数的66.7%。

  (2020年10月,衡水中学举行“第十届著名高校衡水中学校园行”活动,会上,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25所高校将衡水中学确定为优秀生源基地。来源:衡水中学官微)

  但今年,形势逆转。河北省教育厅6月印发《关于加强普通高中招生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每所普通高中学校年度招生计划控制在2000人以内,民办普通高中2021年在审批地以外招生计划控制在学校招生计划总数的30%以内,并逐年递减。

  该通知还规定,最迟从2024年开始,民办普通高中只允许在审批地招生。该规定明显严于《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将于9月1日起施行的条例仅规定,实施普通高中教育的民办学校应当主要在学校所在设区的市范围内招生。

  60人是今年民办高中跨区域招生的上限。果然,石家庄市近日公布的民办高中招生计划中,衡水一中、衡水中学实验学校的招生计划分别只有60人,滏阳中学只有35人。

  相邻保定市的招生计划剧减得更为严重,三所衡中系民办高中的招生计划分别只有10人,而在2019年,衡水一中在保定的招生计划还是230人。

  “今年是保定市第一次设定市域外民办普通高中的招生计划,以前是没有的。”保定市教育考试院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也就是说,以往本地学生的“外流”并不经过招生主管部门,“直接就被外地民办高中招走了”。

  今年4月,一场生源保卫战引起社会轰动。据报道,保定市下辖的蠡县全县年终统测前400名的初三学生,被要求到当地两所高中集中学习,此后有教师通知学生家长,学生被当地高中提前录取。

  提前录取的重要背景是,蠡县紧邻衡水,生源外流严重,2019年全县中考成绩前500名的学生,有370多人去外地上学。

  几天之后,衡水市教育局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做好中小学招生工作的通知》,严禁普通高中违规争抢生源、“掐尖”招生、插班招生、跨区域招生、超计划招生和提前招生。

  保定市在此次管控民办高中跨区域招生中力度格外大。《保定市2021年市域外民办普通高中学校招生管理办法》提出,自2022年起,停止市域外民办普通高中学校在保定市招生。

  “河北省政策规定的时限是最迟2024年,保定市规定2022年起是符合省里政策的。”保定市教育局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至于为何将时点定在2022年,该人士介绍,“这与保定市的高中学位供给有关,保定市内高中足够满足本地学生需求”。

  破坏区域教育生态

  长期以来,衡水中学高强度的学习和掐尖招生,成就了高考成绩的衡中神话,但争议也一直存在。

  2017年,衡水第一中学平湖学校正式在浙江嘉兴平湖市揭牌成立。为了吸引优质生源,衡水第一中学平湖学校推出了丰厚的优秀生奖励制度:对本校高中毕业后考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学生,每人一次性奖励50万元。

  但当年4月8日,时任浙江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方红峰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直言:“它(衡水中学)是个应试教育的典型,它眼睛里只有分数没有人。跟我们浙江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不符合,他们认为是先进,我们认为是落后的,我们浙江不需要。”

  同样在2017年,跨区域掐尖招生也引起了衡水邻市的反弹。2017年7月24日,邯郸市教育局发布公告,取消衡水第一中学等10所衡水民办中学在内的16所民办中学在邯郸市三年内的招生资格。公告称“以上学校违规招收的学生我市不予认可,一律不予办理学籍档案转移手续。”

  一位知名教育专家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衡水中学曾邀请他去参观考察,这名专家希望衡水中学公布每年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中有多少来自衡水市以外的地区,此后邀请不了了之。

  在2020年10月22日举行的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暨教学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明确提出,切实解决好“超级中学”、民办高中跨区域掐尖招生破坏区域教育生态问题。

  河北省教育厅6月印发《关于加强普通高中招生管理工作的通知》,省内多地陆续印发文件,对市域外民办高中招生作出了严格限制。

  梳理这些文件,可以发现如下一些共同点:

  市域外民办高中招生工作由所在市教育局统筹管理,特别是由当地教育局核定招生计划,未经当地教育局确认的招生计划无效;

  要求市域内、市域外高中实行同步招生,任何学校不得通过任何形式的提前摸底、意向登记、预约等方式争抢生源,自行招生;

  已被当地高中录取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未报到且未向录取学校书面说明原因的,视为放弃入学机会,其他任何高中不得录取并为其办理学籍注册手续。

  还有的城市制定了更具体、个性化政策。比如承德市规定,严禁市外普通高中之间借对方名义混合招生、招生后违规办理转学。

  为了应对掐尖招生,廊坊市“放了大招”。该市规定,市域外民办高中招生实行摇号录取,而不是按照成绩高低排名。录取时,逐校对报考该校的考生进行现场摇号,随机产生录取结果。

  上述河北某地级市教育局工作人员说,当地认为衡水系民办高中从两方面破坏了教育生态。公办高中的学费低廉,但民办高中学费动辄上万元,加重了学生负担。

  更重要的是,“这些民办学校如果招的是中考成绩倒数的学生,能培养他们考进清华、北大,那就算这些学校有本事,但事实是它们在掐尖招生,这些尖子生在哪里都可以考得好。”他说。

(高考仍是千万学子改变命运的重要通道。)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光明时评:有序调减民办义务教育规模是公益性责任的回归

作者:高耀

      近日,湖南、江苏、四川等地教育部门发文指出,将明确调减本省内民办义务教育占比,民办初中、小学在校生人数占义务教育在校生总数的比例将调减至5%以下,县域内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数占义务教育在校生总数的比例将降至15%以下,原则上不再审批新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上述相关政策的出台引发了人们对民办义务教育问题的激烈讨论。


       对民办义务教育问题的相关讨论有必要首先厘清义务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内涵要求。从根本属性来看,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和国家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具有免费性、强制性和公益性等基本特点,是国家事权,依法应由国家举办。从内涵要求来看,在义务教育实现全面普及并解决适龄儿童及青少年“有学上”的问题后,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解决适龄儿童及青少年“上好学”的问题则是新的时代背景下各级政府需要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更艰巨、更复杂、更长期和更具挑战性的问题。

       当前,义务教育在区域间、城乡间及学校间不均衡发展的问题仍较为突出。正因为统筹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过程中具有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因此需要适度引入民办教育资源提供有特色、多样化的教育服务。但从实践中来看,民办义务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亟待从顶层设计的高度出台政策规定。一方面,民办义务教育发展中的一些违规办学、盲目扩张、恶性竞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这些问题的出现扭曲了义务教育的本质,加重了家长和学生的负担和焦虑感,容易引起社会不公,严重影响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另一方面,民办义务教育中师生基本权益的保障问题也亟待从国家政策层面得到根本解决。

      针对上述问题,今年4月,教育部公布了新修订后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中明确规定,实施义务教育的公办学校不得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学校,也不得转为民办学校。实施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应当在审批机关管辖的区域内与公办学校同期招生。鼓励、引导民办学校提高质量、办出特色,满足多样化教育需求。上述具体条文中的规定进一步强化了《民办教育促进法》的修法精神,不仅有利于保障包括民办学校举办者及其受教育者、教职工等在内的各方利益主体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有助于破解民办义务教育中长期存在的难点问题,引导民办义务教育走内涵式、特色化发展道路。

       在推进国家民办义务教育相关政策落地的过程中,地方层面需要考虑到不同省域、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家庭的具体实际情况,本着“以民为本”的原则,综合做好相关改革和服务工作。由于我国义务教育的主要事权在地方,因此省级层面“因地制宜”的统筹规划工作显得至关重要。换言之,推进国家最新政策落地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实际情况,分阶段、分类型、分情况稳步且有序推进工作,而不宜采取简单化、一刀切的管理措施。

      总之,考虑到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惠性和强制性等根本属性特征,各地出台调减民办义务教育招生规模的政策计划是义务教育回归公益责任的重要体现。在推进国家政策落地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实际情况的复杂性,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制定细化实施方案,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分类型、分阶段、分情况稳步和有序推进工作,努力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作者系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来源:转自明说国际教育。转载请注明出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