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师课堂提问的建议
(2020-03-27 19:00:53)对教师课堂提问的建议
经过调查研究,我发现目前高中数学课堂提问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没有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
调查发现有的教师在提问的时候问题的难易程度把握的不是很好。问题过难或者过于简单,都是不恰当的。如果问的问题过难,学生无法回答出来,便失去了提问的意义。而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用动脑筋轻易就能回答出来,那么留给学生思考的深度又会不够,难以促进思维的发展。比如像“有没有?”“对不对?”“是不是?”这样的无效提问。所以高中教师要注意在设计问题的时候,问题的难度应该要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要调动起思考的这个过程,又要让学生可以够得着。
二、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不足
调查表明,在实际课堂中,大部分教师都没有“第二候答时”,并且“第一候答时”有时也不不足。原因可能是大部分教师注重课堂进度,为了能够及时的完成教学任务,而缩短了学生的思考时间。这种做法可能会导致学生思考的不够全面而丧失了认真思考的积极性。
三、评价语言不当
在问卷调查中,“如果一个问题你回答错误,数学老师通常会怎么做?” 15%的学生选择了批评, 42%的学生选择了转问其他学生, 3%的学生选择了直接告诉答案。而笔者在观察实际教学中,也发现很多老师在学生回答错误时,会以“不对,请坐”,这种消极的反馈来评价学生的回答。这种回答会造成学生的自信心和热情消退。这是高中数学教师应当注意的问题。
现如今,课程改革对学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课堂不再是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主动探索发现知识的过程。要达到这样的目标,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引导、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在恰当的时间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进教学过程的前进。但是如果教师在提问时存在以上三个误区,使得提问的质量得不到保障,那么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对一线教师关于课堂如何提问给出建议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着重要意义。这些建议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精心创设问题
一个好的问题首先在表述上要精确 、清楚,不能模棱两可,让学生不清楚问题的重点。其次教师应当在学习的关键节点创设问题。如新课的导入,知识点的衔接处,重难点问题的解决,以及知识的总结归纳。在新课导入时应注重问题的多样性与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知识点的衔接则要安排好问题的梯度使之适合学生的认知结构。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决定着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此时应突出培养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可以留给学生自行完成,激活学生的思维,选出归纳较好的同学分享出自己的自己的思路让大家共同进步提高。
二、合理安排候答时间
教师在发问之后应当留充分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和组织语言,不要立即指定学生回答。并且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也应当等待一段时间,以便学生可以解释或补充,不要马上评价或找其他学生来回答。两次候答时段等候时长应合理安排,过短使学生不能清晰的思考问题,过长则达不到解题效率。
三、选择恰当的理答方式
首先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有所点评,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得失之处。其次在评价时语言要积极,应以“鼓励为主,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为要点进行理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在课堂上打断学生的回答自己说出结果,对学生的回答消极批评这些都是我们应坚决杜绝的,因为这样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
当学生对于问题理解不正确时则应进行点拨,引起学生深入思考。还可以运用追问,相互讨论等方式以增加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四、
除了精心创设问题之外,教师还可以掌握一些提问技巧,来使我们的课堂提问达到更好的效果。比如教师在提问时可以使用一些亲切的教学语言,包括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要创造一种和谐积极的氛围。不能让学生惧怕数学课,这样必然会限制学生的思维。 此外,在提问时可以先引起学生注意,比如语音或者音调可以发生一些变化,或者提前先说明“下面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避免某些学生因走神而错过积极思考问题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