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姚庙,姚庙,还有那个六衖村

(2016-07-02 16:37:57)
标签:

六衖村

端午

分类: 随心拾贝

 

    http://s14/mw690/0039YBNgzy72WerCDCd1d&690

                                     (图片选自网络)

    六衖村,那个“衖”字怎么读啊?!

    “衖”,查字典,拼音:xiàng释义古同”,“金家香千轮鸣但是,这个字一到含山,就有了方言读音:hèng,旅游标识读作“六衖(hèng)村”。其实你有所不知,就这个字而言,含山方言多地读作“hòng”,意思是“细微狭窄的缝隙”,如“墙衖囊”“树衖”“草衖”“雨衖”“山衖”等。如此而言,我怀疑,这个的村名是不是“六衖(hòng)村”。

    六衖村从何而来?据当地村民介绍,六衖村的村民本不是当地人。有介绍文字:清末咸丰年间,当时大量桐城移民聚集在现江苏盱眙等地垦荒,移民搭草棚而居,故当地人称之为棚民。后来,桐城棚民在来安石鼓山聚众起义,附近各山区移民纷纷响应。清廷急派温绍原、吴棠分兵会剿。起义军主帅战死后,参与起义的桐城农民就四散逃跑,他们挑着货郎担子,一路上以补锅修伞糊口,其中有六户人家来到含山县姚庙集北面一大片荒山野岭,这里是个深山洼,正好躲避战乱,他们就安顿下来。为了给村子起个名字,六户人家还造了一个字:在“行”的中间加了一个“共”,即“衖”,寓意六户人家共同行走到这里。个人认为“六户造字说”站不住脚,因为此前当地就有了方言“衖”字,依此理解,六衖,意思当是六户人家躲避战乱,逃到山衖囊住下来了。由村名可以想见,六衖村之偏僻、闭塞,与世隔绝。

    没成想,偏僻闭塞的六衖村被一个旅行爱好者偶然发现,作为一个奇特的“石头部落”往外传播,且消息迅速发酵,在当地人还不知内情的时候,外面的人已蜂拥而至,六衖村一时声名鹊起。

端午节小长假,高中一帮老同学不少赋闲在家。淮南的大仙回归乡野,垂钓碧溪;南京的老朱回到父母身边,品茗赏曲;其他身居县城的同学在象征性地应酬着端午节。还是潜山的老陈有个性,回到含山家中,满怀期待却又难守寂寞,第二天就拨通了男女同学的电话,想去姚庙,访同学,游六衖“石头部落”。一呼百应,十来个同学仓促成行,虽有成人之美之嫌,却也个个兴高采烈。

身在姚庙的是位女同学,不速之客的到来,让她惊喜非常,其先生乔倒是个热情好客的主儿,夫妻二人一通忙碌,安顿好我们的胃口,便领着我们观赏姚庙特有的人文风光。

姚庙,距离县城二十公里。北靠巢北黄山,东望昭关,自古是为军事重地。姚庙的得名源自宋代民族英雄姚兴的抗金史实。据《含山县志》(康熙版)记载:绍兴三十一年,金兵大举南侵,渡过淮河,当时都统王权奉命迎敌却退守庐州。当前锋,遇金兵于合肥,顽强作战,击退金兵五百骑兵生擒骁将,手杀数百人,(王)权退屯昭关,遣(姚)兴迎敌。姚兴以四百骑兵抵挡二十万敌兵,援绝势孤,终因身陷埋伏,战死沙场。

乔先生告诉我们,姚兴死后尸首不倒,双目圆睁不闭,僵坐在马背之上,如同一尊铁打金刚。他的战马奋力狂奔,冲破重围,回往自己的营帐。当战马跑至一座桥上,迎面正遇见姚兴的儿子带领着仅剩下的几十骑士疾奔而来,此马见之腾空而立,对天长啸。公子不知何故,慌忙下马叩拜父亲,可是久久不见回话,抬头一看,父亲血染盔甲,面目铁青,已经死了。公子哭拜于地说:孩儿一定要收复失去疆土,为父亲报仇!话音刚落,只见姚兴体缓缓从马上倒下,双目合闭起来。这座桥人们把它叫作遇子桥,也称作慰子桥此后公子奋勇杀敌,随父殒命。金海陵王完颜亮慨叹:“独领孤军将姓姚,一腔忠义为南朝。皇帝若假,未必将军死尉桥。”后来朝廷知道姚兴爱国抗金情况,追赠容州太守,并赏银万两为他在墓旁建了一座九十九间的大庙,此庙名为姚兴庙。今之姚庙由此得名。

现在,虽已遭战火焚毁的“姚王庙”又得以重建面对庙中面庞青紫的姚兴塑像,我们不能不为姚兴父子扼腕叹惜,但是姚兴父子的义勇精神却震撼人心姚庙,姚庙,忠义之所!

走出姚王庙,同学夫妇又带着我们来到离姚兴战死的“倒旗山”不远处已被废弃的双林小学。小学校舍位居高处,因弃置日久已经藤木丛生,枝叶茂盛。走近校园,夺人耳目的当然是院墙外的参天古树银杏。乔先生告诉我们,此树高27米,胸径1.3米,东西冠20.7米,南北19.9米据说与姚兴休戚相关姚兴死后,当地老百姓就在姚庙主街北侧临街最高处栽了一株银杏树,希望他继续守望这一方家园,以此表达对姚兴的追忆而眼前的古银杏树,就是姚庙主街那株银杏树的后代。同事童老师母校就是双林小学。说道“双林”,童老师说,此树植于清代初年,初植时在其旁侧还还栽了另一株树木,虽非同属,但两树青梅竹马,朝暮相伴,守望数百年,这就是“双林”之名的由来。可惜几十年前那棵树遭遇雷电,随后枯死,留下了的这棵古银杏,至今已近400年,当地群众称之为“公孙树”。校园内还有一颗高大的树,一问树名,才知道她就是久仰其名的梓树。仰望弥漫天空的树冠,“桑梓”一词瞬间在脑海中闪现,“桑梓”,故乡的代名词,种树人的心思不言自明。公守望,孙守望,爱国精神永传扬;说桑梓,道桑梓,情系桑梓报故乡。双林小学已被弃置,但现存的两棵树却苍翠葱茏。

接着,我们再次登车,往山衖里走,人在车中,心却早已飞到了那个传说中的石头部落。一路羊肠,窄窄的砂石路的两侧群峰参差,石壁簇拥,沟壑纵横,山洼间现。“山之蟠聚处曰衖”,这是《无为州志》(嘉庆版)的解释山峦汇集犹如狭窄的巷道。如果不是身临其境,你是不能体味文言解释的精妙之处的。呆在车内,岂止是惊异?还有窗外秀色呢!放眼望,山峦耸翠,宛如一尊尊巨大而拥挤的碧螺,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尽展自己芳颜。绝壁处,苍松倒挂,秀姿舒展,让人在惊悚之余感受生命之妙曼。“快看,六衖水库!”不知是谁的提醒,把我们的目光牵向山坡下的一汪湖水,那一汪水把天之蓝山之青水之绿等大自然色彩全部融入湖中,澄澈浑厚,令人销魂。下了车,山风骀荡,馨香扑鼻,满是山的味道。道路两旁随处可以看到清澈的山泉,不知疲倦地静静地流淌,弯转处细水跳荡,叮咚作响,恰如游客雀跃的心情。这里确实是个世外桃源。


http://s2/mw690/0039YBNgzy72WewPIgpd1&690

“石头部落到了!”乔先生招呼我们拍照,众同学三五成群地散开了,各自找着自己的最佳拍摄点。面对着石片堆砌的墙壁,我却没有感到什么新奇。可能是事前在照片中看得太多了,也可能是这类石屋在我幼年时期的山村里也零星见过,现在倒是有一些回归幼年的感觉。同学们走远了,我独自漫步在砂石路上,有时可以看到三三两两的老人,带孩子,种庄稼。“老人家,孩子们都打工去了?”“老人家,你们为什么不到山外去生活啊?”面对众口一词的问话,他们回应: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习惯了。语气恬淡而自豪!

看着眼前的石屋、石阶、石桌、石凳、石渠、石沟、石路、石桥、石坎、石井、石栏、石碑……我倒像走进了一个石器时代,我的心绪不禁为之波动。

六衖村,一个石头部落,其实也是一个符号,这个符号记录着六衖人的生存密码。当六户居民迁徙于此,偏僻闭塞的山衖可以让他们逃离追杀,远离战乱,苟延残喘,立命安身。为了生存,他们主动选择与世隔绝,远离纷争,耕耘贫瘠,餐风饮露,不求富足,只求满足。这时候大山庇佑着他们,大山成了他们的父母。他们心中可能始终有一杆秤,只要安宁就有一切。这是一种何等的坚忍!可是,当山外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时候,当山外清新之风吹拂这里的山山洼洼的时候,他们不为所动,坚守平淡,固守清贫。现在,当人们热衷于开发石头部落,想借此让山里人富起来,甚至可以带动一方经济发展的时候,六衖人依然不为所动,无喜无忧,守着老祖宗的遗产,守着世代相传的质朴,安闲度日。在他们心目中可能认为,山外是浮躁的,知足就有幸福。这是一种何等的坚守。其实,六衖人的坚忍、坚守不也是一种故土情怀吗?

端午节,是一个值得纪念的节日。这一天,我和老同学们一道,来到姚庙,来到六衖村。在这里,我收获了同学情谊,更收获到一份心灵的厚礼。人,不可没有根本。人的根本是什么?有人说,人的根本就是人的本身。这话固然不错,但是,人的本身离不开民族之义,故土之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江畔独步寻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