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漕早点美名扬

标签:
运漕特色早点情感 |
分类: 古镇情结 |
http://s15/mw690/ac9addd2gx6C0Gpbewefe&690
到古镇运漕做客,清晨起床后,到茶馆吃早点,那是必须的。
其实,吃早点是各地城市集镇都有的现象,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但是,早点进入运漕,作为热情待客的一种生活习惯,经过时间的打磨,便形成了古镇特色。
运漕,这个滨河小镇的形成即得益于便利的水路运输,也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那个运输主要依靠于河运的时代,运漕傍依于裕溪河,处于芜湖至合肥的中点,东来西往的船只早晨从起点出发,傍晚正好到达运漕,中途暂息一夜,第二天继续行程到目的地。这是这条千年河道一直不变的航行规律。而运漕古镇的繁荣却得益于明清时代徽商的融入。由于明代“盐引岸”的设立,运漕成了方圆之地数百万百姓食盐的供应地,盐商因此聚集于运漕。裕溪河从巢湖流入长江,中途流经十二个圩区,良田万顷,土壤肥沃,是天然的粮仓。当芜湖在清代成为江南著名米市的时候,和芜湖仅一江之隔的运漕自然成为芜湖米市的粮食集散地,粮商因此云集于运漕。是船家、徽商的推波助澜,让运漕不断走向繁华,变成江北的“小芜湖”。
可以想见,当船家、纤夫在漕河上奔波一天,傍晚有运漕这一栖息地,熟睡的旅人是多么温馨。当各地盐商、粮商辗转流连于集镇街巷,商家之间的生意便在浸润商业气息的古镇孕育。于是,运漕成为皖中百年繁华的重要商埠。于是,运漕接待了天下所有的惠顾之客。于是,运漕的餐饮、娱乐、服务业得以兴盛。夜晚时分,沿河一带,街道两旁,灯火通明。酒令声,吟唱声,喝彩声不绝于耳,欢声达旦。一夜的尽情放松,早起,船家出行,商家应酬,少不了要吃早餐,运漕早点由此得以丰富,并形成特色。
早先,运漕早点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包子、馒头、油条、糍粑等等,仅用于充饥而已。随着南来北往的船家、商家登陆运漕,各地早点不同风味也随之传入。特别是芜湖的餐饮业的繁荣,运漕早点便与之俱进,品类日益丰富,名目日显繁多。走在街面上,你可以随时随处看到各式各类早点。油炸的有春卷、狮子头、米粉粑粑、麻球、米面饺子。蒸烤的有烧麦、粳米团子、方糕、发糕、小笼包、锅贴、蒸饭。烧炒的有水饺、馄饨、牛肉面、煮干丝、炒面皮、炒面、炒年糕等。此外还有凉拌干丝等不一而足。虽说这些早点也散见于各地早市,但是运漕早点做工考究,口味独特,非一般集镇所能匹比。
先看看运漕的小笼包吧,和普通小笼包不同,包馅用肉不是纯瘦肉,面点师往往在瘦肉中搀上一定量的肥厚肉皮,机器尽搅,再放入冷藏室,据说,这种馅蒸熟后,富水分,胶质多,肉质嫩,口感好。小包子的面料也是选用精面粉,尽擀至超薄,然后手工包制成形,放入小蒸笼,一笼十个。当热气腾腾的小笼放在客人面前,吹开雾气,但见那小包玉态充盈,质感嫩滑,神情温润,款款有情。就是不吃也会让客人尽饱眼福。如果再佐以水醋轻轻入口,绵、嫩、酸、鲜,让人欲罢不能。
再说说运漕的锅贴,做工很是与众不同。先蒸熟人工包制的肉馅饺子,然后把饺子摆成盘形,放在平底锅里用猪油炕烤,到一定火候时,把搅好的鸡蛋质匀净地沿锅壁浇下去,等鸡蛋质熟了,再用盘子托住锅贴,把平底锅扣在盘上,移去平底锅,用蛋浇制的锅贴便烧成了。这样的锅贴,蛋面覆盖,形态饱满,色泽金黄,强烈地激发着客人的食欲,味道自是妙绝。
不得不吃的还有煮干丝。煮干丝的选料也是有讲究的。干子用的是当地松软适中的白干子。先把白干切成干丝,用开水尽煮后捞起来,洌干,这一工序可以让干丝质地疏松。干丝洌干后放到锅中,加入汤汁。传统的汤汁一般是骨头汤,现在有时也用鸡汤。汤汁煮至翻滚,加入和少量木耳、银耳、姜丝、肉丝或鸡丝等,再配以稍许作料,烧滚后用大汤碗盛起来,即可食用。想一想,客人经过一夜的消化,胃空肠饥,水分缺失,突然间来一碗鲜汤煮干丝,乳白色的汤汁下横卧着瓷感十足的白干丝,给人本能的反应便是迫不及待,更何况它还是令人炫目的美味之食呢。所以,面对煮干丝,客人尽失其态,主人乐在其中。
运漕请客吃早点场所设在茶馆,所以,招待客人总是说“喝早茶”。其实,因为早点丰富,真正喝茶已是其次。运漕茶馆特点便是“小”。一般每家仅仅摆四五张方桌,每天也是定量销售。不管多少茶客,老板不慌不忙,客人静心等待,前桌用毕,后来者方有桌可坐。如果不巧,早点卖完了,你还得赶第二家。据说商家这种安排,中间还很有一番可以深究的生意经呢。所以,平日里你想悠闲的坐在茶馆,喝茶,闲谈,吃早点,那是非分之想。周末或者节假日,如果家中来了客人,或者一家子几口决定吃个早茶,首先要有人起早去茶馆占位子,轮到吃早点时,还会有迟来者站在你的桌旁看着你吃,没有催促之意,但谁也不忍心耗费等待者的时间。结果总是草草收场,意犹未尽。
上次去南京旅游,在一个小巷迎面撞上了“运漕早点”的招牌,倍感亲切。是啊,在县城,在巢湖,在合肥,在各地,我们会常常遇到“运漕早点”,那时,作为运漕人,除了亲切,我们更为家乡特色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