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元年
饷银一两【大清造币厂样币27】
银元是我收藏最早,却最晚发博文的一类,其主要原因就是难辨伪。首先是辨“新、老”,是解放前铸造的老货?还是现在电脑技术的新产品 ?其次,还要辨“老货”是否“正宗”。在我收藏的这些银元中有一部分另类,比一般的较大较重,直径是45毫米,重量30克,边道铸有“大清造币厂 样币
DA QING ZAO
BI
CHANG ”等字样。都有磨损痕迹,证明曾经流通过;表面光洁,可知造币机器冲压力够大;包浆老旧,完全是自然生成。……这些样币应该是“天津造币总厂”在 1905年----1921年之间铸造。
现分别介绍如下:
27 民国元年
饷银一两,直径45毫米,重量30克。
正面;
外圈,中华民国元年
里圈
饷银一两
背面;
两侧
双旗(北洋政府的国旗)
上下
壬子
此币原为 新疆迪化造币厂1912年铸行。背面的双旗,是北洋政府的五色国旗,象征汉、满、蒙、回、藏五大民族共和、平等。币面农历、公历兼用,比较独特。
![[转载]民国元年饷银一两【样币27】 [转载]民国元年饷银一两【样币27】](//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民国元年饷银一两【样币27】 [转载]民国元年饷银一两【样币27】](//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民国元年饷银一两【样币27】 [转载]民国元年饷银一两【样币27】](//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注释二
清代沿袭了明代的货币制度,银两与铜钱都是法定货币,一般是“小额用钱,大额用银”,“银两为主、铜钱为辅”,但从来都没有明文规定“银本位”,所以二者“主辅币的关系”不够明确,比价波动也很大。(黄金1两=白银10两=铜钱10吊=铜钱10000文)还有成色、虚银、实银等,计算繁复,不易流通,混乱的货币制度,给商民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和困扰。……
从1550年代(明嘉靖年间)中欧海路开通,到1800年代(清嘉庆年间),在两个半世纪的贸易中,中国都是出超(顺差),大量白银(银元)进入中国。……输入的外国银元(西班牙本洋、墨西哥鹰洋等)具有许多优势,诸如币形统一、不用称量、成色稳定、很难伪造、易于流通等,……故得到中国商民的普遍认可。到了清中期,民间对外国银元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清廷无法禁止,迫于无奈只得承认外国银元流通的合法性。外国银元作为一种易流通的标准化货币自然而然地取代了计算繁复、不易流通的银两。对此,清政府的反应极为滞后,货币主权的丧失并没有得到清政府的重视。
为了替代、抵制外国银元,光绪十五年(1889)张之洞奏准在广东设厂,模仿外国银元,铸造了“龙洋”,重量为七钱二分,后来各省纷纷效仿开铸银元,…货币市场异常混乱。改变混乱的货币制度,铸造中国的“通行国币”,势在必行,大清朝野为此争论不休,…朝廷迟迟不能作出决定。
清末二十多年的“元两之争”,是指未来的“通行国币”,是采用与银两制相符的一两制银币呢?还是采用社会已经认可的七钱二分“元”?为了延续原有的“银两制”,和“银两制 ”接轨,期间湖北、奉天、吉林,北洋等造币厂也相继试铸过一两制银币,就是清末的“央行”户部天津造币总厂,也试铸过几种一两制银币,……都因受到了商民的抵制,无法顺利地在市场上流通而作罢。……直到宣统二年(1910),度支部的《币制则例》出台:国币单位正式定名为“元”。 ……可惜,还未实施,“大清王朝”就寿终正寝了。大清一朝,并没有解决“元两之争”,直到中华民国“袁大头”的问世,“元两之争”才算完全画上句号。
我收藏的这些样币,就是天津造币总厂在“元两之争”中,试铸的一种。特点是;把国内原来已经上市的各种“银元”,统一形制为 直径45毫米 重量30克,保留原来的图案。…给人一种 “两即是元,元即是两”,的感觉,意在调和“元两之争”。 …骨子里仍然是“银两制”的坚定维护者。 ……“元两之争” 在钱币收藏上有个奇特而有趣的现象,就是“样品”没有获选,或批量生产后没有发行,在若干年后都成了宝贝、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