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银  八思巴文“至元通宝” (元钱之二 世祖钱)

(2012-12-07 07:58:29)
标签:

笑公藏银、铜蒙文

“至元通宝”

杂谈

分类: 元钱

       八思巴文“至元通宝” (元钱之二 世祖钱)

    1264年,忽必烈夺得了最高统治权。改年号为“至元”。 忽必烈受汉文化影响较深,废除了“汗位拥戴制”,确立了“帝位继承制”。 迁都燕京(今北京),1271年,定国号为“大元”。忽必烈就是元朝的开国皇帝元世祖。至元九年,改燕京为大都。

  上文说到,铸造“至元通宝”是至元二十二年。而且铸期仅几个月,铸量很小。铸汉文“至元通宝”的同时,还铸造了八思巴文“至元通宝”。

  元代的货币主要是“钞”①,铸铜钱很少。目的是为了纪念一些盛典,如皇帝登基,祝寿生子,战争胜利,用作赏赐馈赠、供养、厌胜之用,其范围和对象,仅贵族、官吏、佛寺等。

  1260年(中统元年),忽必烈就发行“中统钞”通行全国 1283年(至元二十四年)又发行“至元钞”, 与“中统钞”二品并行。

  蒙古语本无文字,忽必烈任命西藏喇嘛教大师八思巴创制蒙文,八思巴根据藏文创制了一套新蒙文,俗称“八思巴文”, 至元六年忽必烈命令颁行全国,“译写一切文字”。实际上,只有官方文件才把八思巴文和汉文并列使用,元朝亡,“八思巴文”也就死亡了。

  铜铸八思巴文“至元通宝”三等,新世纪之前钱谱已录,银小平是新见品。

  我收藏有银八思巴文“至元通宝”小平一品,铜大小三等。

1、银蒙文小平,直径19·5毫米,重2·9克。

2、蒙文小平,直径19毫米,重2克。八思巴文,读法“上下右左”,而且“元、通”写法与大钱不同,简体乎?异体乎?小巧玲珑,工精字峻。民国古泉大家方若先生:“蒙文小平钱较汉文者微小,难遇”

3、蒙文折二,直径28毫米,重7·5克。读序“上下左右”,是八思巴文正常读序。

4、蒙文折三,直径31毫米,重10·7克。读序同上。

银 <wbr> <wbr>八思巴文“至元通宝” <wbr>(元钱之二 <wbr>世祖钱)

古籍摘录
《元史·志第四十二 食货》 钞法
 “钞始于唐之飞钱、宋之交会、金之交钞。其法以物为母,钞为子,子母相权而行,即《周官》质剂之意也。元初仿唐、宋、金之法,有行用钞,其制无文籍可考。…

uji.世祖中统元年,始造交钞,以丝为本。每银五十两易丝钞一千两,诸物之直,并从丝例。是年十月,又造中统元宝钞。其文以十计者四:曰一十文、二十文、三十文、五十文。以百计者三:曰一百文、二百文、五百文。以贯计者二:曰一贯文、二贯文。每一贯同交钞一两,两贯同白银一两。又以文绫织为中统银货。其等有五:曰一两、二两、三两、五两、十两。每一两同白银一两,而银货盖未及行云。五年,设各路平准库,主平物价,使相依准,不至低昂,仍给钞一万二千锭,以为钞本。至元十二年,添造厘钞。其例有三:曰二文、三文、五文。初,钞印用木为版,十三年铸铜易之。十五年,以厘钞不便于民,复命罢印。…
   然元宝、交钞行之既久,物重钞轻。二十四年,遂改造至元钞,自二贯至五文,凡十有一等,与中统钞通行。每一贯文当中统钞五贯文。依中统之初,随路设立官库,贸易金银,平准钞法。每花银一两,入库其价至元钞二贯,出库二贯五分,赤金一两,入库二十贯,出库二十贯五百文。伪造钞者处死,首告者赏钞五锭,仍以犯人家产给之。其法为最善。…
 至大二年,武宗复以物重钞轻,改造至大银钞,自二两至二厘定为一十三等。每一两准至元钞五贯,白银一两,赤金一钱。元之钞法,至是盖三变矣。大抵至元钞五倍于中统,至大钞又五倍于至元。然未及期年,仁宗即位,以倍数太多,轻重失宜,遂有罢银钞之诏。而中统、至元二钞,终元之世,盖常行焉。…
 凡钞之昏烂者,至元二年,委官就交钞库,以新钞倒换,除工墨三十文。三年,减为二十文。二十二年,复增如故。其贯伯分明,微有破损者,并令行用,违者罪之。所倒之钞,每季各路就令纳课正官,解赴省部焚毁,隶行省者就焚之。大德二年,户部定昏钞为二十五样。泰定四年,又定焚毁之所,皆以廉访司官监临,隶行省者,行省官同监。其制之大略如此。…
  若钱,自九府圜法行于成周,历代未尝或废。元之交钞、宝钞虽皆以钱为文,而钱则弗之铸也。武宗至大三年,初行钱法,立资国院、泉货监以领之。其钱曰至大通宝者,一文准至大银钞一厘;曰大元通宝者,一文准至大通宝钱一十文。历代铜钱,悉依古例,与至大钱通用。其当五、当三、折二,并以旧数用之。明年,仁宗复下诏,以鼓铸弗给,新旧资用,其弊滋甚,与银钞皆废不行,所立院、监亦皆罢革,而专用至元、中统钞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