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由电视剧“宫”想到的对古代硫酸制法的考证与实证

(2012-07-31 17:05:45)
标签:

转载

分类: 知识类

由电视剧想到的对古代硫酸制法的考证与实证

 

    本文由热播电视剧《宫》中剧情引发对古代硫酸制法的考证与实证,并指出该剧的部分瑕疵和科学错误,通过系列考证与实证,对学生进行了科技史教育和科普教育,又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爱国主义情怀,是难得的时效性教育素材。

关键词  硫酸 制备 实证

 

电视剧《宫》以清朝 九子夺嫡为题材,介绍了杨幂扮演的现代少女洛晴川,穿越到清朝,经历古代宫廷生活,回到现实中,更懂得珍惜当下的故事。该剧13集女主角洛晴川为逃出地宫想起了现代学校里老师的一段话:硫酸早在我国古代就已经有了,不过当时不叫硫酸,而叫绿矾,也不会作用于工业生产,通常是用来治疗伤寒、痢疾等疾病,有野史记载,古代的盗贼把从药店里收集来的绿矾用火点燃,制成液体,腐蚀富户人家的墙壁进屋偷盗,由此可见硫酸早在一千多年前,已经被人广泛应用了。在第14集中女主角用装病收集的绿矾制备硫酸腐蚀地宫通气口。这段故事在学生中产生了巨大影响以及些许疑惑。本文就学生关心的问题进行考证与实证。

1 硫酸和绿矾

1   硫酸和绿矾的比较

 

硫酸(古称矾油)

绿矾

化学式

H2SO4

FeSO4·7H2O(主要成分)

化合物类别

物理性质

常温下,无色粘稠高密度的液体

一种绿色晶体

显然电视剧将这二者混为一谈,既然硫酸又叫绿矾,怎么还需要用绿矾来制备硫酸呢?据《本草纲目》[1]记载:绿矾确为中药,可以治疗伤寒、疟疾等疾病。但绿矾并不能燃烧,故用点燃绿矾的方法来制备硫酸肯定是错误的。

2 国内外古代硫酸制备的考证

在我国,最早,唐初(公元7世纪中期)人(撰人不祥)所辑《黄帝九鼎神丹经诀·卷九》[2]所引炼丹家狐刚子《出金矿图录》(原书已散佚)记载了炼石胆取精华法,全文如下:

以土罄(即砖坯)垒作两个方头炉,相去二尺,各表里精泥其间,旁开一孔,亦泥表里,使精薰,使干。一炉中著铜盘,使定,即密泥之;一炉以碳烧石胆使作烟,以物扇之,其精华尽入铜盘。炉中却火待冷,开取任用。入万药,药皆神。

http://s10/middle/66146f1b077f91f0c1bc9&690

 

1  《黄帝九鼎神丹经诀·卷九》炼石胆取精华法

这里所说的便是利用五水合硫酸铜加热分解,生成氧化铜、三氧化硫和水蒸气,三氧化硫和水蒸气的白烟被扇入另一炉里,冷凝就成硫酸。这里用精泥涂抹是为了防腐蚀和避免胆精损耗,用铜盘是因为铜能耐稀硫酸的腐蚀。这段文字准确记载了古人干馏五水合硫酸铜的装置、方法、现象、防硫酸腐蚀措施等内容。

狐刚子这位炼丹家是什么时代的人呢?据北京大学化学史家赵匡华先生考证狐刚子为东汉末(公元2世纪中期)人[3]。可以推断我国古人在东汉末年就已经在大量炼丹过程中制备出硫酸,并总结出制备方法及少数性质了。

在国外,公元8世纪,据说阿拉伯炼金家查比尔(جابر بن حيان721—815)曾提出把矾加热可以蒸馏出一种矾精(就是硫酸),说它具有比较大的溶解力。公元13世纪,德国炼金家大阿尔伯图斯(Albertus Magnus1200—1280)用干馏胆矾的方法制得矾精。

可见,我国狐刚子制的硫酸较西方要早五六百年,而且记录如此详实、完整,及其罕见。遗憾的是这项发现缺少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4]

公元15世纪,众多化学家已普遍使用绿矾来制备硫酸,如:德国化学家格劳贝尔(R.Johann Rudolf Glauber16041670)经过实验发现,当把将绿矾石装入曲颈瓶加强热后,晶体先开始溶化,随着整个物质变成白色,同时从曲颈甑的导管内开始一滴一滴地流出清亮透明的液体。当继续加热时,曲颈甑内出现一团团白色的浓烟,这时从导管里流出油状的液体。格劳贝尔把这种液体叫做绿矾油,其实就是浓硫酸[5]。比利时化学家范·海尔蒙特(J.B.van Helmont1579—1644)发现把绿矾加热干馏很容易得到矾油(即硫酸)[6]

综上所述,剧中所描绘的清康熙年间(公元15世纪中期至16世纪初)从时间上讲是可能制备和使用硫酸的。

3用硫酸盐制备硫酸的实证

    为证实古人使用硫酸盐制备硫酸方法的可行性,通过查阅资料,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1 硫酸盐分解规律

严宣申先生所著的《化学原理选讲》[7]中介绍了硫酸盐分解的规律:

通式:MSO4(s) ==== MO(s)+SO3(g)

CuSO4(s) CuO(s)+SO3(g)……………………………………

CaSO4(s) CaO(s)+SO2(g)+O2(g)……………………………

2FeSO4(s) Fe2O3(s)+SO2(g)+SO3(g)…………………………

HgSO4(s) ==== HgO(s)+SO3(g) Hg(g)+SO3(g)+O2(g)…………

CuSO4的分解和通式相同。反应CaSO4热分解的气态产物为SO2O2,可认为是SO3热分解为SO2O2,根据热力学计算,当温度显著高于758时,气态产物以SO2O2为主,反之,以SO3为主。反应之所以生成Fe2O3,是由于高温下SO3FeO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反应分解温度不高时分解生成HgOSO3,当超过一定温度时,HgO会继续分解。

根据以上规律便可得出古人使用FeSO4·7H2OCuSO4·5H2O分解制硫酸,显然是盐分解产生的SO3溶于之前分解的结晶水生成的。

SO3+H2O ==== H2SO4

3.2 绿矾和胆矾失去结晶水及分解温度

查阅《无机化学丛书》和现行大学无机化学教材发现CuSO4的分解温度大多认为是650,分解气态产物有SO3SO3SO2O2两种观点;而FeSO4的分解温度大多没有记录,只在严宣申先生所著的《化学原理选讲》中查到分解条件为480它们的分解温度及分解过程见表2

2  文献记载的绿矾和胆矾失去结晶水及分解温度对比

文献

绿矾失去结晶水及分解温度

胆矾失去结晶水及分解温度

文献[8]

绿矾加热失水得到白色的无水FeSO4,加强热则分解:

2FeSO4 Fe2O3+SO2+SO3

CuSO4·5H2O CuSO4·3H2O CuSO4·H2O CuSO4

当硫酸铜加热到923K时,分解成CuOSO3(原书错印为SO2

文献[9]

绿矾在空气中逐渐风化而失去一部分结晶水,加热失水可得到白色一水合硫酸亚铁,在573K时可得到白色无水硫酸亚铁,强热则分解成Fe2O3SO2SO3

CuSO4·5H2O CuSO4·3H2O CuSO4·H2O CuSO4

无水硫酸铜加热到923K时,分解成CuOSO3

文献[10]

未介绍

CuSO4·5H2O CuSO4·3H2O CuSO4·H2O CuSO4

加热固体CuSO4高于600时,分解成CuOSO3SO2O2

文献[11]

未介绍

650下,CuSO4分解为CuOSO3SO2O2

文献[12]

未介绍

CuSO4·5H2O CuSO4·3H2O CuSO4·H2O CuSO4

加热固体CuSO4高于873K时,分解成CuOSO3SO2O2

文献[1314]

将七水合硫酸亚铁在170真空脱水,可得到白色的一水合硫酸亚铁,将其在氢气流中加热至300可近一步脱水得到非晶态的硫酸亚铁无水盐,烧至赤热时硫酸盐分解生成Fe2O3SO2SO3

加热五水合硫酸铜时容易风化失水,先是形成三水合物,然后是一水合物,最后在约190转变为无水物,650分解为三氧化硫与氧化铜(II

基于上述理由,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实证:

3.3硫酸盐分解制备硫酸实验

3.3.1实验装置

要使用胆矾和绿矾热分解制备硫酸从原理上分析应满足如下几点:

加热装置需达到两种硫酸盐的分解温度(据文献,CuSO4650FeSO4480)。

防止绿矾继续被氧化以及生成的硫氧化物和水蒸气逃逸,装置需密闭。

要使水蒸气及SO3不逸出并冷凝下来化合成硫酸,需增加冷凝装置。

按以上原则,实验装置(如图23部分:加热装置、冷凝装置、检验(SO2)装置。

http://s9/middle/66146f1b4afbb390b4048&690

图2 硫酸盐热分解实验装置

3.3.2实验过程及结论

笔者进行下列实验,观察到以下实验现象:

3  硫酸盐热分解实验现象

 

绿矾

胆矾

用酒精灯微热

表面变黄,失去的结晶水呈液态,并沸腾

无明显现象

用酒精灯持续加热

试管及U形管内有白烟生成,U形管中有无色液体(I)冷凝;绿矾逐渐变为白色,接触火焰的绿矾少部分变为红褐色;尾气通入酸性KMnO4溶液,溶液褪色

无白烟生成,U形管中有无色液体(III)冷凝;胆矾逐渐变为白色;尾气通入酸性KMnO4溶液,溶液未褪色

改用酒精喷灯持续加热

试管红热,试管及U形管内有大量白烟生成,U形管中有无色液体(II)冷凝;绿矾变为白色,接触火焰的绿矾大部分变为红褐色;尾气通入酸性KMnO4溶液,溶液褪色,拆卸装置时可闻到大股刺鼻气味

试管红热,试管及U形管内有白烟生成,U形管中有无色液体(IV)冷凝;胆矾逐渐变为白色,接触火焰的胆矾部分变黑;尾气通入酸性KMnO4溶液,溶液未褪色,拆卸装置时也未闻到刺鼻气味

注:利用温度传感器测得酒精灯外焰温度600~800,酒精喷灯外焰温度900~1000

U形管收集到的无色液体(I~IV)进行下列实验:

4  干馏所得无色液体的定性检验

 

无色液体I

无色液体II

无色液体III

无色液体IV

pH

强酸性

强酸性

pH约为7

强酸性

加热沸腾并冷却后测pH(排除是亚硫酸)

强酸性

强酸性

pH约为7

强酸性

BaCl2溶液,并加稀盐酸

产生白色沉淀,沉淀不溶解

产生白色沉淀,沉淀不溶解

——

产生白色沉淀,沉淀不溶解

KSCN溶液(排除Fe3+水解造成的酸性)

无现象

无现象

——

——

实验证明:加热绿矾得到的无色液体III和加热胆矾得到的无色液体IV均为硫酸,而加热胆矾得到的无色液体III只是失去的结晶水。

上述实验也证明:干馏绿矾、胆矾均可得到硫酸;FeSO4的分解温度的确比CuSO4低;FeSO4分解会产生SO2气体,酒精喷灯持续加热CuSO4并未检测到SO2(更高温度能否检测到有待进一步证实)。

3.4电视剧中制硫酸方法的实证

剧中女主角制备硫酸的方法(如图3)并非上述古人制备硫酸的方法,而是如下步骤:取出绿矾放置在金属装饰物上(姑且认为是银器),加水;在蜡烛上加热溶液。

 

http://s7/middle/66146f1b4afbb3c995bf6&690 

3  剧中制备硫酸的过程

该方法能否制得硫酸呢?我们进行了实证,取少量纯净绿矾晶体溶于蒸馏水,配成饱和溶液(部分晶体未溶),检测溶液不含Fe3+后在酒精灯上加热,溶液很快由浅绿色变为棕黄色,并出现浑浊,测量pH溶液略呈酸性,取少量该溶液,滴加KSCN溶液未见变色,再取少量溶液,先滴加稀盐酸,再滴加KSCN溶液,溶液颜色略变深。证明溶液中棕黄色浑浊可能为Fe(OH)3一类难溶三价铁的化合物,推测溶液呈酸性便是Fe3+水解产生的(加热还促使水解),并非真正意义的制备硫酸。

4思考与启示

编剧注意到了古人制备硫酸的科学史实,但制备方法存在科学错误,用硫酸来溶解腐蚀岩石(或墙壁)也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岩石(或墙壁)大多含有Ca2+,微溶的CaSO4会阻碍反应进行。

笔者抓住最佳教学时机,将以上研究过程介绍给观看这部电视剧的学生,学生们非常震撼,我国古代先民早在1700年前便在实践中总结出了硫酸制法,在这个过程中既对学生进行了科技史教育和科普教育,又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爱国主义情怀,是难得的时效性教育素材。

 

参考文献

[1]  李经纬等. 本草纲目校注 上册[M]辽宁:辽海出版社,2001422-423

[2]  施舟人编. 道藏 18[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822-823

[3]  赵匡华. 狐刚子及其对中国古代化学的卓越贡献[J] .自然科学史研究1984,(3):224-235

[4]  陈美东 主编. 简明中国科学技术史话[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198

[5]  陈日朋,曲行文,科文 . 科学五千年 第三卷[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129

[6]  赵匡华. 化学通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57-59

[7]  严宣申. 化学原理选讲 基础化学知识规律揭示[M],海口:南方出版社,200153-54

[8]  北京师范大学等. 无机化学 下册. 4[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08772

[9]  武汉大学,吉林大学. 无机化学 下册. 3[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8341016

[10]  严宣申,王长富. 普通无机化学. 2[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62

[11]  宋天佑,徐家宁等.无机化学 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34

[12]  刘新锦,朱亚光等.无机元素化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98-199

[13]  申泮文等. 无机化学丛书 第九卷锰分族铁系铂系[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218

[14]  徐绍龄等. 无机化学丛书 第六卷卤素铜分族锌分族[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512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