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文化 |
分类: 云台山地理 |
云台山地区现存很多古地名,郁州岛、琅琊、都州、田横岛,苍梧山、青城山、巨平山、平山、华盖山,东海县、赣榆县,南城、墟沟、宿城、石城,朱吴村、朱麻村、朱季村、朱韩村、朱曹村、隔村、关里村、凌州、水牛村、大村、当路村等等。这些地名都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其中部分是有出处,可以解释出地名含义的,还有一些地名含义不清,特别是“琅琊、赣榆、墟沟、凌州、朱吴、朱麻、朱季、朱韩、朱曹”这几个地名。
一、系统完整的吴越文化地名
有的著作里把“朱”写作“诸”,把地名写作“诸吴、诸麻、诸季、诸韩、诸曹”。这几个地名的命名都是按同一规则命名的,是村级地名,其含义是什么,实在难以理解。
前不久看了几篇有关古越国历史文化研究的文章,很有启发。
浙江绍兴文理学院考古与文物保护技术研究所所长张志立和绍兴博物馆研究员彭云,曾行程13500多公里,历时64天,实地考察了山东、江苏两省的102处有史料记载的战国早期城址、遗迹,没有在胶南县、日照地区、莒县境内发现吴、越国文化的遗物,但却在江苏连云港市锦屏山九龙口意外发现了古代越国都城的遗址。得出勾践的迁都地琅琊就是江苏连云港的锦屏山九龙口古城址的结论。
张志立、彭云两位专家认为,由于地名的变迁,琅琊山之名渐渐淡出,许多人由此把越王勾践迁都连云港琅琊山的地点误当作了山东青岛地区胶南市的琅琊山。
九龙口越国文化遗址可以充分证明,本地区在迁都后越国的范围之内,在以后的几百年过程中,本地是受越文化影响的。
杨士安先生曾写过《越国的语言与文字》一文(《中国柯桥网》2011年9月5日),文中对越国的语言文字进行深入的分析,他引用著名历史学家董楚平(1934—)《横看成岭侧成峰,越文化面面观》论点:“中国东南部吴越地区的古越语很有特色。其人名、地名的首字多为句、朱(州)、姑、夫、无、乌、于、余、诸等。例如句吴、句践、朱句(州勾)、姑苏、姑冯、夫差、夫椒、无锡、无疆、乌程、乌伤、于越、于潜、余杭、余祭、诸暨、诸樊等。其中,除句、朱古属侯韵、州属幽韵外,姑、夫、无、乌、于、余、诸等字皆属鱼韵。可见,吴越的地名、人名基本上以鱼韵发声,个别以侯、幽韵发声”(《中国传统文化与越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11月第一版68页)。
根据《文明出现——古越人的语言与文字》(绍兴博物馆《线上绍博》第四期)介绍,古越人语言称为“鸟语”,是不同于汉语的一种古老语言,发音时音节胶着成义难懂。古越人字称为“鸟文”,一个古越语字,可以翻译成两个不同的汉字。越语中地名“朱馀”中,“朱”是“官”的意思,“馀”是“盐”的意思,“朱馀”即“盐官”。早在2000多年前,越语基本消失,从现存《越人歌》中还能看到越语的影子。
云台山地区“赣榆、墟沟、凌州、朱吴、朱麻、朱季、朱韩、朱曹等”这些地名,都非常符合“吴越的地名、人名基本上以鱼韵发声,个别以侯、幽韵发声”这个吴越语言特点。
吴越文化时期,本地地名是用汉语翻译吴越语言来命名、标注的,这样,就会产生一个地名一个读音,但是标注的汉字不同。如历史著作中“赣榆”一名,也写作“赣揄”、“盖余”、“句榆”等等。云台山地区“大村”、“当路”这几个地名也有这样现象。“大(dài)村”一名“大义村”,“当路村”一名“荡路村”、“挡驴村”,明显带有翻译语言的痕迹,名称意思来历不明,可能都是吴越时期地名。
越灭吴迁都琅琊以后,还保留着一些以前的地名,“琅琊”一词存在时间就早于越王迁都时间。楚灭了越,仍然保留吴越文化地名读音,历经秦汉以至唐宋,因本地地处海上,相对偏僻,得以保留下来。
“赣榆、墟沟、凌州、朱吴、朱麻、朱季、朱韩、朱曹、大村、当路”等古老地名,它是古吴越国文化在本地区的遗存,其如此系统、覆盖云台山范围之完整,实为罕见,这些地名的存在反过来又为越国迁都琅琊提供了证据。
二、云台山是越王勾践迁都的“琅琊”
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下百思不得其解的几个地名,如果把它放到历史长河里去解释,可能就明白了。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淮水》:“东北海中,有大洲,谓之郁洲。《山海经》所谓‘郁山在海中’者也。”按《山海经•海内东经》云:“都州在海中,一曰郁州。”郭璞注:“今在东海朐县界。”
由此可见,云台山早期称“都州”,一称“郁州”,为什么叫“都州”?这就与越王勾践迁都的“都”联系起来了,“郁州”的“郁”,方言读作“yuè”,与“越”音相同,“郁州”即“越州”。可以大胆的推测,云台山是“越都州”,简称“越州”、“都州”,后来写成“郁州”、“都州”,就是越王勾践迁都所在地。从越语遗存角度来看,“都州”、“郁州”、“凌州”也还是古老的越语音译地名。
唐代杜佑《通典》里有这样记载:“朐山”有羽山殛鲧处,东北有琅琊山,汉朐县故城在今县西南,秦始皇立石以为东门即此地,萧齐置青州于此。
《嘉庆海州志》引唐代杜祐《通典》称琅琊山:“在朐山东北”,就是现在的云台山,那就是说,越王勾践迁都在这里。越王迁都琅琊时,因为越语与汉语是两种语言,所以官方必须用越语对本地区进行了全新的行政区划命名、翻译、标注,将原来地名覆盖,使用的新地名里带有浓厚的古吴越特点,
这个推测是有考古根据的,“藤花落”遗址是新石器时代古城,它所在地是本地区面积最大的谷地,地势平整,交通方便。藤花落遗址上还叠加了岳石时期古城,其上还有春秋汉唐文化层。
“藤花落”古城坐落在华盖山北坡,“华盖山”一名充满帝王之气,由来已久,不是随便哪个山头可以这样称呼的,只有古都才能于之相配。这里出土很多春秋、战国、秦汉时的古墓,当然这里完全配做越王勾践迁都所在地。这里出土过高规制的青铜鼎、剑等众多随葬品,这都为证明这里是越王勾践的都城提供证据。
云台山古地名,对深入研究越国迁都琅琊那段历史有重要意义。“都州”地名蕴含都城的意思、“华盖”下就是帝王、本地越文化地名系统保存、史料记载“都州”就是古郁州、考古发现能证明这里可以作为古城,这些都在进一步证明,这里是越王勾践迁都所在。我们希望更多学者注意这个问题,大家共同努力,破解“都州”之谜。
2020年12月12日
2021年2月17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