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俞庄“下马坊”的传说

(2020-05-24 10:08:51)

俞庄位于开发区龙山北山脚下,村庄的南北都有古道,清代村庄的东西分别有两个牌坊,两边对联分别写着“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叫“下马坊”,也叫“马台”,什么会有这样的牌坊呢?这里有个关于俞庄历史的传说。

大明正德年间,安徽一俞姓,来海州做茶叶生意,由于经营有方,不久就小有收入,俞姓感觉云台山地区环境很好,就打算在这里安家落户。于是着风水先生张罗,用经商的收入,购块地产,龙山成了首选之地,风水先生说,这里交通方便,南有龙山,还能沾点“龙气”,是个风水宝地。于是高价买下了地块,置田购产,安居乐业,过上了舒心的日子,百十年下来,人丁繁茂,事业兴旺。

到了大清顺至十八年,一纸“皇恩”,云台山人全部迁出。俞姓人家和其它姓氏一样,烧掉了百年产业,背井离乡,流落海外,过着寓居它乡的生活。

到了康熙十八年,听说复开云台山了,全家人高高兴兴坐上了回归家园的海船,憧憬着云台山的田园生活,这才是沾上了“龙气”。可以到了云台山后,眼前的现状再次让全家人失望。由于回来的时间迟了,原来自己的家园,已经被先来的别姓占有。十七年的风雨,家园已经荒凉无比,只有老屋的残基还在,田野荒芜,道路不明,回来的老住户少之又少,有谁又能证明这里是俞姓的家园呢?

为了要回田地,俞老爹想尽了办法也无济于事。云台山百废待兴,官府机构职能也鞭长莫及,面对强人,俞老爹终日不乐,但也无计可施,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下面发生的事,真的让俞老爹沾上了“龙气”。

一天,俞老爹正呆坐门前犯愁,过来一队人马,骑马人见前方有人家,下马休息一下,借点水喝。俞老爹虽接待客人,但心情很是沉重。客人问及俞老爹为何如此,老爹如实道来。客人听了非常气愤,客人喝完水后,整理上马,临走时,告诉俞老爹:“我也姓俞,你的事就是我的事,这事包在我身上了!”俞老爹听完后,很是感激,但心里面还是嘀咕:“别安慰我了,不就是喝点水吗,不必客气,你的情我领了!”

有句话叫着“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句话在俞老爹身上体现出来了。没有几个月,海州官府差人到此,逐出强人,归还了俞姓的所有田园。俞老爹做梦也没有想到,一碗水能解决他一家人的命运,风水先生的话灵验了,“龙气”真的来了!

原来那位客人是为皇宫采购生活用品的红顶商人,民间称为“胭粉监”,来采购宫中所需之物,路过此地,虽不是非常重要人物,但宫中还是有些关系的,令海州官府立马查办了强占民田之事。

俞老爹为感谢客人大恩,也表示了自己的心意,把自己多年经营的田产,一半答谢客人,并答应虽是异宗同姓,但认客人为一家,并让客人三辈,让子孙永记此恩。客人看云台山风景宜人,安处海上,也不失为养老之所,也就接收了俞老爹的礼物,着手家园的建设。前面是俞老爹的家园,后面是客人的新宅,形成俞姓两个庄园。俞老爹交了这么一位本家的朋友,真是祸去福来,两家相亲相助,其乐自不用说。

根据大清的贯例,客人是皇宫的“胭粉监”,其庄园享有一定的待遇,要立“下马坊”,坊就立在过村的道路东西两边。自家人出行在此上马,回家了,在此下马,如果是外人经过俞庄,在此下马,经过俞庄后,再在另一处上马。“下马坊”成了俞庄荣耀的象征,“龙气”照耀着俞庄。

斗转星移,光阴如梭。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朝天子,一朝臣;这朝不用那朝人”,客人在宫中的位置,随朝代的更迭而失落,俞庄也倍受牵连,进入了另一个风雨时期。为了应对时局,两家共商对策,把损失降到最低,决定跟官府讲清缘由,对外宣称,两家本不是一家,客人本姓“喻”,与俞庄没有家族关系,以此俞庄才躲过一劫。客人家没有了昔日的光环,俞庄也暗淡了好多。“龙气”虽没,但两家过着平常百姓的生活,还是安居乐业,相亲相助。

“下马坊”被拆,只余二个高台,也只能称为“下马台”了,东面“下马坊”处的地块,被称为“大马台”、“二马台”、三马台等,牌坊没有了,马台只存于地名之中,下马坊的故事也只在民间流传。

根据本地民间百姓经验,与皇家有关的事,是不能记进宗谱的,会收到连累,隔村刘姓对此就很有经验,所以俞氏宗谱里没有这段记载,只存于口头流传。虽这事是个传说,但相关现象与记录内容里也零星得到了验证。

据俞姓上了年纪的俞二爹回忆,俞庄的祖先是从安徽大俞庄迁来的,先到墟沟落脚做茶叶生意,后在现俞庄购地居住,有三兄弟。后还有祖先在京城官员,供职为“胭粉监”,负责宫里娘娘的胭脂花粉,在俞庄的西边刷炭桥边有个“下马牌坊”,东面小土桥边有个“上马牌坊”。俞氏堂号为“河涧堂”,字辈为“学殿正德广,仁义世叶长。传发(法)宏(明)范远,道高永存芳”,“学”字以上的祖先名字为单字。本地小板桥有俞姓,老家是俞庄。俞家的祖坟在俞庄西山岭,有百年的格木树,称俞茔园,有两个很大的祖坟,其中一个是明朝时始迁祖坟。相传俞兴德,曾来此续谱,后未果。

俞正久老先生在西安工作,现年八十多,居张家港女儿家。据俞正久回忆,其父俞佃青给他写过一点东西,里面记录了俞氏来云台山的情况,大体意思是,俞氏于明正德年间从安徽歙县北门外大阁(音哥)庄,来此经商,先落脚海州墟沟,后在龙山脚置地定居,始祖俞恒。只说明来云台山时间,但没有说明来龙山脚的时间,也没有记有“下马坊”之事。

“学殿正德广,仁义世叶长。传发(法)宏(明)范远,道高永存芳”,这也可能是俞氏家族五百历史的经验总结,也可能是祖先暗示后人的人生道路。正德年间迁居龙山,以仁重义让家族枝繁叶茂,希望后人牢记祖训,学业有成,光宗耀祖,芳名永存。家族的命运,是受时代左右的,人生的道路,还需要家庭的营养滋润。“下马坊”的传说,是俞氏家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地方文化中不可多得的好材料。每当生活中提及“大俞庄”姓俞、“小俞庄”姓喻时,只要稍有了解,就明白,这里更多的是折射出两家知恩图报、血浓于水的深情厚义,反映出的是两家荣辱与共的休戚相关鱼水深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小古巷的变迁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