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熊醒来吧》,在设计活动教案时,我将整个活动制定了以下几个目标:引导幼儿理解作品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学习作品中的象声词、对话以及“小熊还在睡觉”和“小熊睡得很香”两句话,启发幼儿体会作品中的母子情感。根据以上目标,首先我做小熊妈妈,一名幼儿做小熊宝宝,宝宝要闭着眼睛睡觉,不能睁开眼睛,直到听到小熊妈妈说“小熊醒来吧”,小熊才能睁开眼睛,并说道:“噢,妈妈!我睡得多香呀!”,这样既可以帮助幼儿掌握故事内容,也能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
在活动中,前面第一个环节很顺利地一一过渡,但是当我问道:“为什么熊妈妈轻轻地叫小熊就醒了,而不管小动物们怎么叫,小熊就是没醒呢?”这个问题一提出,小朋友都答不上来,都摇摇头说:“不知道···”当时我很是着急,面对这一僵局,于是我选择了自己说出来。
本活动结束后,我及时进行了反思:在每进行一节语言活动教学前,要考虑到本班幼儿的能力及年龄特点,能针对幼儿的不同反映及时作出相应的反馈,设计教案时也要做全面的考虑和预设,这样才能更好地接住幼儿反抛给我的球,顺利的开展教学活动,达到活动的目标。而在本节活动实施过程中,我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就是在猜测“什么小动物能叫醒小熊?”这一环节中,小朋友的思维还停留在上面一个环节中,就是往发出声音响的动物进行想象。以至于整个活动中的重难点“引导幼儿能感受故事中小熊和熊妈妈之间的情感,体会母子的爱和默契”这一目标没能很好的达成。同时,也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本班孩子年龄较小,对于感情的体验较少,如:在“三八”妇女节那天,虽然有时能说些“妈妈,你辛苦了!”、“谢谢妈妈”等话语,但是发自内心的情感却很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