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语文童话教学

(2012-07-15 15:10:50)

 

                                      作者:刘娇  指导教师:李海霞

    童话是一种神奇、幻想、美妙的虚构故事,它借助奇特的想象摆脱时空的束缚,将平凡、真实的世界幻化为美丽的,超现实的境界,为儿童带来无限的惊喜和乐趣。满足了儿童的好奇心。而且,童话是游戏性、幻想性、融诗性为一体的文学题材,其本体功能是让儿童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

 

 

一 童话教学的意义

 

(一)儿童的世界具有形象性

 

儿童对事物的发展接受要经历直觉、品味、领悟三个阶段。儿童对事物的感知是儿童接受某一事物的第一感觉。在教师教学的影响下,儿童对抽象材料的注意正在逐渐的发展,而具体的、直观的事物更容易唤起儿童的注意力。儿童之所以接受和喜爱童话,是因为童话的形象性更容易唤起儿童的兴趣。童话中鲜活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深刻的感悟,美好的结局,使儿童对感观世界有着更多的期待。因此,盖房子抵御狼侵袭的三只小猪,可爱、善良的七个小矮人,出没在神秘森林的大灰狼,风雨中瑟瑟发抖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美丽的水晶鞋和最终幸福生活在一起的灰姑娘和王子,这些鲜明生动的形象更容易走进孩子们的记忆中,成为他们记忆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二)儿童的世界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

 

儿童天性富于幻想,喜好新奇,“他常常想到星月以外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开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蚂蚁的洞穴……”①。童话的基本特征是幻想,而且是最丰富,最自由的幻想,儿童爱幻想的的心理特征正和童话作品中的丰富的幻想和想象力相吻合,因此我们说童话是激发儿童想象力的最好的文学样式。童话把现实中繁琐的问题简单化,严肃的问题轻松化,深奥的问题浅显话。儿童在阅读和理解童话之后,理解一些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难以理解的道理和道德观念。童话通常具有完美的结局,能够增强儿童的信心,激发儿童对现实世界的憧憬和向往,正面引导儿童的情感世界。童话构建的世界是一个神奇而诱人的世界,这个世界引导儿童去向往,去思考,去奋斗从而培养他们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儿童的世界需要社会化

 

儿童的心理世界对于成人来说常常是神秘之地,成人始终像“一个拥有惊人力量的巨人站在边上,等待着猛扑过去并把它压垮。”②成人的世界充满了对儿童的爱,他们身上常常隐藏着为儿童的牺牲精神,但是他们在管理和教育儿童时,却常常会无意识的压抑儿童的个性发展,设置儿童心理发展的障碍。儿童的世界渴望自由,渴望理解,但是成人常常处于支配地位,总是压抑着儿童自由的发展,压抑着他们对自由的向往。这样就会慢慢造成成人和儿童之间产生隔阂。成人一面为儿童做着各种各样的事情,一方面却不被儿童理解,甚至造成儿童对他们行为的逆反心理。因此成人想真正的了解儿童、走进儿童,就必须考虑儿童心理发展的特殊性,使用儿童能够接受的形式,运用儿童能够理解的手段,童话就具有了这样的功能,它成了成人和儿童沟通和理解的媒介。童话浓缩了和提炼了现实生活的各种问题和情感体验,弥补由于儿童语言能力不够而造成的表达困难,同时儿童也得到了情感宣泄与心理满足,缓释因不理解成人世界产生的心理焦虑紧张和不安,使儿童从童话中摄取兴趣,并从童话中了解自己,了解他人,了解世界。美国心理学家雪登凯叙登归纳出童话故事所描写的情节内容或主题有,虚荣,贪吃,嫉妒,色欲,欺骗,贪婪,懒惰等七罪。③儿童常常在童话故事的主角和各种其它角色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另一个邪恶的自我,这个自我常常在儿童的心理和另一个好的自我相抗横,童话的结局中常出现邪不压正,罪恶的势力最后都会得到惩罚和报应,此时儿童的心理冲突也在阅读童话的进程中得到合理的解决,童话的这种净化和慰藉的作用,让儿童重新体验现实,并获得心灵与道德的成长。

 童话作为一种最具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体裁,它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一种简易的文学。它本身具有的形象性、想象力、创造力和社会化,为儿童营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感观世界。在这个至善、至美、至真的世界里,儿童带着一种探索的心情,体验着生活本身和之外的美好。童话的主题一般是表现和颂扬生活中的至善、至美。因此它本身就具有了道德宣传的功能。似乎从发现童话的那个时刻起,儿童便与儿童道德教育有了剪不断、分不开的联系,因为儿童一直喜欢童话,因此我们常常借助童话教学来帮助儿童实现品德和心灵的成长。童话进入校园,进入课堂后、很多优秀的教师成功的把童话教学和儿童德育的培养完美的结合。在促使儿童成长过程中焕发出独特的魅力和无限的生机。然而,也有些教师因使用的不当,把童话单纯的当成了道德宣传的工具,童话教学中出现了各种各样让人担忧和深醒的问题。

 

 

二童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古板的说教代替了心灵的感知

 

童话中生动逼真的人物形象、精彩离奇的故事情节、浪漫欢喜的结局,一直牵动着儿童的视线,吸引着儿童的眼球。儿童在童话的世界里可以如梦如幻的憧憬和向往,并在感知童话的过程中尽情的宣泄自己的情感,释放自己的想象力,获得游戏般快乐的体验。同时,不知不觉中,他们体会了友情的纯真、爱情的浪漫、并且获得了品德的提升和生命的成长。但是,现实中我们的童话是否做到了尊敬儿童,呵护童年的基础上,帮助儿童在学习过程中释放天性,发展生命呢?答案恐怕是否定的。教师关注的重点仍旧情感的灌输,让儿童在童话中感悟道德的力量和生命的智慧,但是此时,把童话当作说教的课堂的同时,我们已经将童话的幻想、游戏和诗意这些童话本身的特征抛到了九霄云外去了,就如买椟还珠的故事一样,把精华扔掉了,留下的只是道德灌输的精美外壳,这样,儿童在理解童话故事时,只是一味的得到了怎样做才是善良的,正确的,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并没有感知到童话本身的美好和趣味性。

案例一《木偶孩子匹诺曹》童话教学设计片段

1匹诺曹回家以后为什么感到后悔?

(匹诺曹回家后,感到肚子饿了,却到处找不到东西吃)

(这说明了木匠佩托在家时,匹诺曹可以生活的无忧无虑)

2匹诺曹找到了一个鸡蛋准本煎着吃,结果如何?

(鸡飞蛋打一场空,连自己的一对木脚都烧成了灰)

3他大哭着扑进杰佩托的怀里,承认了错误,表明了匹诺曹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4匹诺曹改正错误后,木匠杰佩托又是怎样对待他的?

(原谅了匹诺曹,重新给他做了一对脚,并给他买了书包和课本,准备送他去上学)

好孩子,要知错能改,是整个教学设计中教师教学目的的唯一所在。《木偶孩子匹诺曹》是一个热闹、有趣的童话,孩子们在顽童匹诺曹的身上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自己和主人公匹诺曹一样渴望自由、向往洒脱、喜欢无拘无束。他们有时候也爱说谎,这些天性都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最真实的写照。童话以自由的幻想和丰富多彩的意境,带给了儿童更多的愉悦和自由。但是在《木偶孩子匹诺曹》这个教学设计中,这篇童话应有的游戏精神和快乐性都消失了踪影,让我们感觉到的只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呆板的互动,生硬的教法,和毫无生气的课堂。也许孩子们懂得了知错能改的道理,但是这种说教式和道德灌输式的教学已经破坏了童话原有的美感和意义。儿童在整个的教学活动中,没有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没有对故事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动和认知,道德智慧成了一种别人总结好的结论,自然不会滋润他们幼小的心灵。

 

(二)理性分析剥夺了情感的体验

 

童话天然的切近儿童的生命,深受儿童的喜爱,成为了最能代表儿童文学的艺术独特的文学样式。儿童们亲近童话,自然而然的进入童话的空间,去感受童话世界中奇妙的世界,这里是一个发现王国,在这个王国里,儿童们去发现经典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深刻的情感表达,这些发现都满足了他们好奇,探索的心理。在感知童话的过程中,他们和故事中的人物同悲同喜,同爱同恨,他们深深的厌恶总要吃掉小羊的大灰狼,深深的担忧白雪公主的命运,深深的喜爱善良的七个小矮人,他们为人物的善举所感动,因不幸的人物而悲悯。真实的感受使他们到了忘情的程度。读完故事后,明白的道理,体会到的感受,不解的疑问他们都会迫不及待的表达出来。儿童和童话天然的契合,自然的亲近,他们总是以自己特有的思维和方法来欣赏童话,感知童话。童话是集幻想性、诗性、游戏性为一体的文学样式。其本体功能是让儿童得到审美的愉悦和情感的熏陶。教育是童话众多功能之一。而传统的童话教学承载了“文以载道”的传统,过分强调“教育”和“实用”。④因此,当童话进入课堂,大多数的教师把童话当成了教化的工具,以他们成人的思维和方法去分析和解读童话,只是单纯的想让孩子们尽快懂得故事所蕴含的道理,把童话故事解读的支离破碎。当孩子们正在用心感知,用心体会时,老师们却以儿童难以理解的思维开始了他们的分析和讲解,告诉孩子们要这样做,不要那样做,忽视了儿童自己去体验认知的过程,童话阅读也一样抹杀了童话和心灵的成长,

如《巫婆于黑猫》教学设计片段⑤

师(用多媒体把故事一页页的展示给孩子,一一出示画面)你看到了什么?

生:……

师:黑猫在哪里?

生:……

师:黑猫为什么那么伤心?

生:……

师:谁能对着画面复述故事情节?

生:……

很多童话教学与上面的教学案例相同,有着生动的情节、优美的画面的教学在一片吵闹声中结束了,表面上教师用心的教,学生快乐的学,气氛一片融洽,但是在这种融洽却不是来自于儿童对阅读故事的愉悦,而是来自教师对他们语言的外在表扬,这种表扬强化了儿童内心对故事的欲望。这个教学俨然成为了一堂看图说话课,让人觉得热闹过后的索然无味,教师总是利用童话教学对学生进行道德灌输和传授一般的知识,学生学完了童话故事,他们特有的感受在哪里?他们深刻的印象在哪里?童话教学强烈的功利性直接导致了成人化的教学内容,即以成人自己的标准来分析和评判作品中的事件和人物。对作品有着过多的理性的分析和讨论。在整个教学中,教师的感受代替了学生的感受,教师的分析代替了学生的分析,学生被告知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总是被动接受的,这样的教学不能不说是失败的。当时听课的一位儿童读物出版社的编辑道,如果每个教师都以这样的方式来教书,对我们作书的人来说,真是莫大的悲哀。

 

(三)整体的牵引束缚了个性的感悟

 

儿童欣赏童话的过程是一个深深的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过程。对于一个童话故事,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解读,因为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是不同的。因此在同一篇童话中的得到的理解和感悟也会有所不同。所以教师应该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尊敬每一个学生最真实的心灵体验。但是,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听到老师一遍遍的问“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大家明白了么?”“老师说的对不对啊?”“小朋友们听懂了吗?”而随之而来的就是小朋友们整齐的回答:“明白了”、“对”“听懂了”,老师总是要求学生跟随自己的步伐,按照自己的步伐,无条件的接受自己的道德价值观。课堂的一切尽在教师的掌握之中,当学生回答对了问题,老师们会高兴的点头,这表示整堂课都已经按照了他们预想,圆满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孩子们在老师的牵引下,也似乎一个个都明白了童话故事的含义,知道了其中的道理,但是事实是这样么 ?

如《小孩子与死神》教学设计片段

老师问: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

生1:要珍惜时间

生2:不能害怕困难,连死神都可以战胜,那还用别的吗?

生3:要热爱学习

(可老师一一否定了,让学生了再读再想,课堂陷入了沉默之中)

最后老师还是说出了他认为的正确的道理,人的一生就是在经历着昨天,今天和明天,人生的长短就是在死神来临之前你做了多少事情。

这是一位很有思想深度的老师,对于这点我们丝毫不会怀疑,但是我们不得不说,这也是一位欠缺方法的老师,而且他欠缺的也是一个作为老师必备的方法,那就是对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认识,一个人的思想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变化,不同的年龄对于同一个事物的感悟会有所不同。毕淑敏女士在《常读常新的人鱼小姐》中表达了她不同的阶段读《海的女儿》所得到的感受。8岁时的初读,她因美人鱼化为泡沫而感动;18岁时,情窦初开,她读出了爱情;28岁时,她做了母亲,她体会了母爱;38岁时,开始写作,她注意到了作者的写作技巧;48岁时,她读出了灵魂。所以对于一个童话故事的意义我们并不需要在同一时间和年龄段明白童话故事所代表的全部意义。孩子们对于童话故事的感悟,他们会想到什么说什么,也许此刻他们的回答仅仅是对时间,对挫折,对人生的一些简单思考,一些初步的体验。我们不能以成人的思想高度去要求他们,教师不能要求儿童有着统一的思想,毕竟他们的能力和智慧对于学生来说是望尘莫及的,在以后的成长中儿童会逐渐的领悟到更深层次的东西。而在这个教学设计中,很遗憾的是,这位老师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他们以自己深奥的解读代替了学生的体会,面对老师们给出的答案,学生们沉默了,他们难以理解老师所说的道理,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他们构建的世界一片模糊。这也间接的打击了他们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师生之间,文本之间的对话是苍白和无力的。

 

 

三 童话教学的实施策略

 

为了更好的让童话发挥作用,针对童话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的教学策略

 

(一)多形式朗读

 

面对童话中各种各样鲜明生动的形象,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朗读,培养学生朗读的能力,读那些语言优美,情感丰富的重点段落,要包含感情,以真情牵引情感,以情感激发形象,如读小红帽的单纯善良,灰姑娘姐姐的愚蠢恶毒,狐狸的狡猾,大灰狼的凶狠,小羊的温顺和乖巧。让学生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为童话动画配乐,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等。教师运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感受童话。因为低年级学生对声音特别敏感,他们会从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构建童话的形象,体会到童话所蕴含的无穷的乐趣。

案例:《狼和小羊》2-3自然段

教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边想边读,有问题,同桌讨论。

师:学完了狼和小羊的第一次对话,你想说说什么?

生1:狼真可恶,和小羊同饮一条河里的水,不是好好的,为什么还要找小羊的碴儿?

生2:狼只是想借口想吃掉小羊。教师及时鼓励学生,提出比一比,谁能读好这

两个自然段,各自练练。教师指名读,老师引导评价.。

生1:他读得很好,读出狼说话时故意找借口时的凶狠。

生2:他把小羊说的话读得很温和,但是没有把小羊吃惊,疑问的神情读出来。

师:你听的很仔细,这两段你也读懂了,你能为大家读一读吗?(该生读得很到位)

“读”是阅读教学中的主要活动,在这一教学片段中,读贯穿始终。小羊的温和善良,狼的凶狠狡猾,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思,在读中说,既培养了儿童阅读的能力,又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小羊和狼的认知和把握,加上他们本来丰富的想象力,通过朗读这种形式,把角色的个中情感表现出来。教师只要稍加引导就可以把文中小羊和狼的形象和主题所要表达的意义深刻鲜明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同时读懂童话,读活情节,读出情感,还培养了他们阅读的热情、兴趣,锻炼和发展了他们的感悟语言的能力。在整个的朗读过程中,学生可以清晰的感受到文章那极具感染力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的美,可以充分的感知作者所要表达的真善美和假丑恶,所表现的优美的意境,所表达的深刻意蕴,可以和作者的情感融于一体,产生共鸣。

 

(二)感悟童话,强化体验

 

教师应该充分的尊敬学生的个性解读,对文章的理解只停留在自己的理性分析上,这样是不能让儿童真正的走进童话,感悟童话的魅力的。因为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天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想象中解读文本,理解文本是理解童话最好的方式。在教童话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如利用音乐或画面,渲染气氛,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想象中产生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在感悟童话中文学形象的过程,是充满想象和灵感,它有助于丰富儿童的内心情感世界,培养想象力,使他们感悟到童话的情感与形象,达到理解童话的意蕴,古罗马教育学家普鲁塔说过,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教师应通过“感”的过程点燃儿童心灵的火种,激发儿童的灵性和潜力,而不是以分析代替儿童的体验,感悟。童话教学具有游戏性,表演童话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它不但能使儿童根据自己对童话的理解和把握,来主动的理解童话,把握形象,充分体验童话的形象美,教师还可以设定特定的情景,对儿童进行生动的语言训练,而且在揣摩表演技巧及理解角色的心理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使儿童对童话故事有着更丰富和深刻的情感体验,使儿童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好的感悟童话,教师应当尊敬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欣赏儿童对童话的个性解读,从而使儿童在读中学,读中演,并留下足够的空间使儿童能够充分张扬个性。

 

(二)多元解读,尊敬个性感悟

 

在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童话内容,体会童话所传达的意蕴时,教师要力求“导而不牵”,不可用自己的解读来束缚学生的个性思维,强求统一答案。对于同一篇作品,不同的心理基础与生活经验会使学生有不同的解读,从而获得的体验和感悟也就不同。教师应当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能以自己或教参为标准替代学生对童话进行的解读,而应当鼓励学生独立体会。“我们做教师的基本动力是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有着更丰富,更细致的回应。”我们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说出他们自己的想法,并且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从而更加完善他们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这样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又让儿童们在交流中更加提高和完善自己感受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案例(苏教版二上第二课《狐狸与乌鸦》)

师:学完了课文,你想说什么?

生1:多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

生2:当别人夸你时,你要仔细想一想,实际上是这样吗?

生3:狐狸你再狡猾,总会被人识破的,你受骗,以后不会再有朋友。

生4:如果我是乌鸦,以后狐狸再来时,我吃肉,再唱歌。(学生从不同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从中受到了许多启发。

在这个教学中,学生充分尊敬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的见解,从适应社会化上,让学生从这则寓言故事中深刻的认识到了欺骗与信任,以及如何才能长久的维持友情,这些以后要思考思考和面对的社会问题,尊敬每个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适应各自的经历,对童话故事有感而发,这样一来,理性的分析不再带来情感的体验,整体的牵引没有束缚儿童的个性的感悟,使整个的学习过程,变成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解读过程。当然,尊敬学生的个人理解,并不表示我们完全同意学生的意见,让学生牵着鼻子走。在儿童感悟的同时,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引,使思维在天马行空的驰骋中找到正确的方向,从而靠近童话本身所要带给我们的意义。

  童话作为一种在儿童的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与儿童心理密切相关的文学体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独特的价值。只有遵循儿童接受童话的心理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尊敬学生个性解读,多元解读,才能使学生领会童话美好的意蕴。作为教师,我们在不断提高自己的儿童文学素养的同时,还适当“依据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创造性的处理好死的教材和获得学生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遵循文学作品亚牛先于语文教材研究的标准的教学准则。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童话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领悟童话的魅力的通时,提高语文素养。

 

注释:

①儿童文学研究资料,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研组,1979:298.

②[意大利〕玛台亚·蒙台梭利童话教学的秘密[M].马荣根泽,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1):30.

③ 雪登.凯许登.李淑珺译.巫婆一定得死:童话如何塑造我们的性格[M].台北:张老师文化事业公司,2001:1.

④ 卿海逸.让儿童真正走进乡村孩子们的心灵世界[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18.

⑤ 倪潜海.在成人与儿童之间找支点—童话教学呼唤审美体验[J].小学青年教师(语文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