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365通识课调整第十一章:耕读传家(2025.11.17)
(2025-11-17 23:58:10)
标签:
365 |
上学期本来这次课是在5月12日当天,我讲的内容也正好从“多难兴邦”引入。但因为突然病倒了,就请假调了课。这次再备课的时候,感觉从这个点开始讲解我们的文化中,是以“耕读传家”作为社会熵减的途径,还是非常契合的。所以这次课还是从512那次大地震说起。
不过上次讲的时候,因为没有控制好情绪,课堂的节奏和进度把握得不够好。今天我没有再详细地讲解那次灾难,而是从一个观点讲起:就是有理论认为我们的文明得以传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地理优势。但我否定了这个观点,并不是我们所生存的土地占有所谓的优势。恰恰相反,这块土体多灾多难。而我们能够存续,是因为我们能够团结起来,不断战胜苦难,不断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经验教训,不断提高生产力。这就是“多难兴邦”的真正内涵。
在上课伊始,本学期最后一组同学做了期中汇报。他们是研究广西壮族五色饭的传承。我正好借由他们的研究,讲到我们的耕读传家,我们的唯物。整节课,通过梳理从唯物到采用以耕读为代表的社会熵减途径的逻辑线,到我们从国家到个人的务实选择,再讲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
在这个过程中,讲到了为家族传承,为种群的延续,人类从古至今经历了依靠血缘、利益、财富、文化资本等不同的方式。也举了红楼梦中秦可卿为王熙凤托梦,但可惜贾家并没有按照秦可卿的嘱托进行自救。与之对比,还讲到了宋代范仲淹为家族创建义庄的例子。两相对比,不同选择的背后是“私”与“公”的选择,而两个例子也给出了不同选择最后的结果。
再由范家义庄推而广之到整个国家,我们正在努力践行国家全体人民整体的“耕读传家”。再推而广之,就是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依然是选择“公”而非“私”。同时,这也依然契合了《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同构理念。依然是“道法自然”在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在讲解中,我也穿插了中西文化传统的对比,以及社会发展中的虚实之辨,讲解了不同道路的选择以及其后果。当然,也落到每个个体的发展道路选择以及家庭教育中如何落实“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