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365通识课第八章道法自然(2025.04.14)
(2025-04-15 00:52:32)
标签:
365杂谈 |
学期已经到了中期,今天是通识课的第八次课了,师生都已经渐入佳境了!
今天三分之二的课上时间,还是先完成上次课没有完成团队展示。一共11个团队,上次课完成了6队,今天完成了5队。因为时间限制,我在过程当中也做了适当提醒,有些部分可以做简单说明,不用完全按照PPT从头读到尾。
最后半个小时,我做总结。本来还有一部分是师生合作评价,但还是时间限制,我将这个部分安排在了线上完成。在线上小组作业中,各组在第一阶段要提交三份文件:研究项目的第一阶段完整文档、第一阶段课堂展示PPT,以及本组对于其他小组的点评。我要求学生们按照我们上次课的分工进行评价,然后整理成一个文档上传。
接着,我对各团队的展示进行了点评,就是按照问题缘起、文献综述、理论基础、研究设计几个方面来说。对于各团队这一阶段的工作,我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实际上也是如此,对于大一的学生来说,刚刚接触项目研究,已经相当不错了。
在背景和问题缘起部分,我还是让孩子们进一步思考,什么传统文化值得我们传承?传承的原因、价值和意义是什么?这是大前提,必须思考清楚。
文献综述部分,我讲了如何选择关键词,以及用关键词和核心概念的确定,来聚焦研究问题。同时也强调文献综述部分,都要围绕本队的研究问题、核心概念展开,选取最直接相关的文献做综述,从而确立自己的研究问题。
在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方面,学生们大部分出现的问题是太多、太杂。通常在一个研究中,学生们会罗列出5种以上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我告诉孩子们,理论基础一定是本研究从始至终要使用的理论,并不是说我们的研究中凡是提及到的理论都是理论基础。在研究方法上,有一些并不是学术研究中的“研究方法”。我在这里也给孩子们做了进一步的解释。
在本节课最开始,我向学生们解释了,为什么要为这一章的内容起名字叫“道法自然”。这既是对我们前一阶段的小结,又是对后面将要进行学习的内容的总起。“道法自然”是我们中国文化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哲学基础,接下来的学习内容都会在这个哲学基础思想之上展开。
在本节课最后阶段,我就详细为学生们展开讲解了“道法自然”。
在讲到“德”时,我讲到了“水利万物而不争”。让学生们思考,水为什么“不争”。“利万物而不争”,不是太吃亏了吗?我们将这个自然中的“德”迁移到人类社会中,一个组织中什么人才能做到“利万物”?那一定是那个能够为组织和他人带来利益的人,而这个人为什么可以“不争”?就像自然中的水,“不争”是因为根本不用“争”,离开水,我们无法生存。一个组织中,那个“利万物而不争”的人,一定是最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是一个组织生存发展根本离不开的人。这个人还需要“争”吗?
接着,我联系家庭的最重要的三个功能:生物基因的传递、文化基因的传承、精神基因的延续三个方面讲解“道法自然”。在讲解理论的过程中,也讲了学生们生活中的例子。比如在自然界,我们说“春华秋实”、“秋收冬藏”,我们有二十四节气等。这里面的道理,是要顺应天时,什么时候就做什么时候该做的事情。
比如中学时代,我们可能都遇到过“早恋”的问题。那现在很多老师和家长就会告诉孩子们,为什么不要早恋?因为我们的身体和心智还都没有成熟,就像庄稼还没成熟,揠苗助长一定不能有所收获。所以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也是一种“道法自然”。
最后,我用了下面的话总结:
中华大地上,民族融合、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从未停止。这是我们生生不息之地,也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在现代社会中如何传承和应用这些共生智慧,以应对如今这个充满变化和不确定性的乌卡时代,是我们今天的人们要思考和实践的生命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