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给学科的孩子们上课时,也和孩子们讨论现在教育界流行的“大单元”、“大概念”等教学理念。我也在一些视频平台上看到一些人在不断地吐槽这些理念,说都是上面的教育专家们为了出文章晋升不断搞出来的概念,折腾底下的一线老师们。老师们除了平时的上课,还要不停地被这些新名词不停地折腾。
这些年也在给孩子们上教育政策课。我每次都要告诉学生们,没有最好的政策,只有最合适的政策。而在政策改变时,总是会收到来自方方面面的阻力,这里面当然就包括改变政策的承受者。改变总是会引起动荡、利益调整和额外的劳动。这对绝大部分人来说都是不愉快的感受。
教育专家们在进行教育研究,根据他们的调研、对现实的研判,得出一些理论研究结论,然后给出政策建议,提出新的教育理念并推行。这是他们的责任,但基本上这些新理念的落实是靠中小学一线的教师们。如果一线的教师们不能正确理解改变的原因、没有改变的动力,这些理念就很难真正落地实施。
当然,教师们对于新理念的接受和落实,不仅仅是理解的问题,还有很多相关因素:比如额外精力的投入、无法带来收入或者教学成果的改变、改革实验阶段性或局部失败失效、学校领导理解和宣讲不到位、组织不利……甚至纯粹人与人关系的调整等,都会给新理念的落实带来阻力。那么,我在课堂上和学生们讨论的,只是探讨这些新理念为何而来。
在课堂上,我经常会用驾校教练来举例子。我自己不愿意去学开车,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心理上的障碍。我学什么,总是习惯老师教了之后,能够给我一段自己消化的时间。而在这段时间内,我不习惯有任何人对我进行指导。等到我自己觉得练习得差不多了,才会去找老师进行检验。这样的过程,在学车时是不可能的,教练不会在讲完动作要领之后,就直接走开,然后让我自己在车上练手。
同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也不太习惯驾校原来的教学方式。早年我哥去驾校学车,还有之后很多朋友学车的经历,让我知道了,驾校教练是按照所有的“科目”进行教学的。但通常在学完所有这些之后,学员要自己找陪驾带着上路练习。即便通过了考试,真正自己驾车上路之后,还是会碰到很多无法解决的问题。
我让学生们分析,为什么会这样?基本上孩子们都没太想过这个问题。我的初浅想法是这样的:驾校将开车过程中需要的技术,包括车辆的一些原理等都分门别类地拆分为一些“科目”或技术单项。然后将这些单项内容一项项地由教练交给学员。这里面隐藏的一个“问题”或者是“bug”,就是没有人或者很少人再将这些技术技能有机地串联起来,并综合到开车的真实情境中去教给学员。所以,当学员将所有这些被拆分开的技能学会之后,综合能力、领悟能力、应变能力强的学员,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就能灵活机动地应用了。而对于更多数的学员来说,这将是一个比较长期和困难的事情。有些人就是无法完成这个过程,考到驾照之后就没再开过车了。
把这个过程平移到我们学校的教育中,是不是也会有一些共鸣?我们将生活工作中真实情境需要的各种技能进行了学科拆分,然后每个学科再根据一定的体系进行进一步地知识点技能点拆分,之后老师们再按照这样的体系一点点地去教学生。然后学生们走出校门走上社会之后就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工作中需要的技能学校教没教呢?其实是教了的。学生会不会做呢?其实是会的。但问题是,他们不知道在某个情形下,要用哪几个学科里的哪些知识和技能。
曾经有一部电影,外国学者给中国的几个小学代表队出了一道题:在一个大肚子小口的罐子了,有十个带线的乒乓球。要求十个小队员在十秒钟内将这些乒乓球拉出来。前面几个对的小队员们都是每人拉住一条绳子,然后一起往外拉。结果罐子的口很小,根本无法让十个乒乓球出来。
到最后一个小学,其中一个孩子在上场的过程中给其他孩子排了号,让孩子们按照号码的先后顺序拉绳子。结果就是只有他们成功了,因为那个罐子口一次只能让一个乒乓球出来,他们排了先后顺序,十个球十秒钟内都被拉了出来。
比赛之后,记者采访那个出主意的孩子,问他为什么能想到这个办法。孩子说,是因为他们的老师曾经给他们讲过一个故事。故事是一次煤矿发生了坍塌事故,洞口只能允许一个人出入。生死关头,为了以最快的速度撤离,工长就让矿工们排好对,一个一个地出了矿坑,而工长就是最后一个出来的。在他们安排撤离后几秒钟内,矿坑就完全坍塌了。
当时老师给他们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是告诉他们,如果只考虑个人的利益,不顾别人的死活,那么争抢的结果就是最后大家都会遇难。而只有有人愿意冒着自己牺牲的危险,不争抢,而是大家有序行动,才会有生还的希望。
这个故事全班的孩子都听老师讲了,道理老师也是讲给全班学生的。那为什么只有这个孩子能够面对这道测试题目的时候想到迁移呢?当然这个孩子的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非常强,那我们是否也可以通过教育,让其他孩子也能尽量拥有这样的能力呢?
而这样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是刷题能够做到的。这里面就涉及到教学理念、学习理念的改变,而改变的不是形式,而是逻辑。我们现在提出的这些所谓的“大单元”“大概念”什么的,都是想要改变以往教和学的逻辑,希望补上以往学校教与学一直存在的那个“bug”:单独的知识和技能学会了,如何综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呢?
其中基本的逻辑就是,要让学生们在学校中就知道和不断练习“解决问题”。也就是在教学中更加强调所学知识内在的联系、应用的场景。这里面还涉及到“跨学科”。当然,要达到这样的改变,就对教师们提出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的要求。对于教师来说,不仅要熟悉所教的学科所有内容、知识点、学科体系和逻辑关系,还要能够溯源到这些知识技能在分解之前存在的样态,也就是要非常了解这些知识从何而来,将来会在哪里应用。同时,还要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现有能力和掌握的知识,设计难度适当的知识综合应用情境,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不仅能够掌握学科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可以不断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对教师的要求和挑战当然是空前的。而且,这样的教学理念的改变、教学方式的改变,也要有同时配套的评价体系与机制的改变。这里的评价不仅指对学生的评价,也指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所有的都是一个系统工程。
既然这么艰难,为什么要改?因为时代已经变了,而且孩子们将来要面对的未来社会和生活还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并不确定。我们确定的是,未来还会不停地改变。那么我们的孩子们讲如何面对这样不断变化的未来?我们无法给他们提供所有问题的答案,我们能做地就是尽量教会他们如何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所以,我们的教育一定要变,一定要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