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7@365要让每个努力向上的人都能安身立命(2024.08.24)
(2024-08-24 13:06:08)
标签:
365努力安身立命 |
最近看奥运会,说到一些项目的发展。但不论讨论哪个项目,都会有一个培养和选拔的话题。不管哪个项目,走到世界顶尖的运动员只有那么几个而已,每一个小项目也有一个(组)世界冠军。就像我们10米台的小姐妹俩,肯定有很多人都有和我一样想法,要是有两个冠军就好了!
但事实就是如此。就算是亚军、季军也就是那么少数的几个而已。但培养一个冠军、亚军、季军却需要有一个非常的基础,就是要有足够多的人参与到这中运动中来,才能从这些人中最后选出冠亚军来。
那么问题就来了,面对这样的现实,那些同样付出了非常多辛苦和艰辛的运动员,没有得到冠亚军的,不管是那一层的冠亚军的运动员,在不再重拾这项运动之后,要怎么安身立命呢?
我们再把视野放大,各行各业能够做到顶尖的都是极少的一部分人,那么那些不是顶尖的大部分要怎么安身立命呢?
奥林匹克运动会,曾经非常强调“业余”。能够“业余”搞体育的,需要有几个必要条件:经费(保证正常训练和生活的衣食无忧)、天赋(不要告诉我只要刻苦训练就可以,尤其还要保证生活中有一个主业,体育是“业余”)。我们先不说体育是不是非junshi化的zhandou,就算不是,那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反应,或者更直白的说,是“富人”的游戏。也就是有钱有闲有天赋的人才能参与其中。
在我国古代,出武状元的家庭大部分都是家境殷实的。因为要习武,咱不说请师傅买兵器的费用,首先得保证一日三餐能吃饱,还要稍微讲究一下饮食质量。
所以,强调“业余”,从更深层来说,就是强调“有钱有闲有天赋”,即便不从事体育了,也能够至少衣食无忧。
我们看到,现在我们国家的运动员们,也越来越“业余”了。这也是和我们国家其他的发展一样,经历了艰苦奋斗的过程,走过了很多弯路才达到的。所以,我们看到很多能文能武的运动员,或者很多小运动员在退役之后首先选择的就是去大学读书。这是从整个国家层面到个人的一个重要转变。要解决的就是,当运动员们不再从事体育竞争性比赛之后,也能够在社会上安身立命。
那我们再试着推而广之,从事其他行业的呢?我们是不是也能逐渐完善上层设计,能够让从事某项专业学习之后,不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或者在这个领域做到一段时间之后,也能有一个安全退出和专项的机制呢?能不能让人们不再因为“只要不能……就会……”而产生极度焦虑呢?
也许到了那个时候,大家不会害怕所谓的“落后”而产生焦虑和自卑,或者也不用不敢依据自己的兴趣和愿望选择学业和职业。也不会再走各种各样所谓的“独木桥”了。
怎样让每个努力生活、努力向上的人,都能够在这个世上安身立命,是一个宏大的命题。不同的国家和社会形态就有不同的设计。我还是坚信只有沿着socialism走向communism的道路,才能实现这一理想。
前一篇:236@365新的战斗又要打响了
后一篇:238@365再次出发到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