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周一晚上的课。我这个学期主要是两个头的课,一头儿是给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上公外,一头儿是给学科教学(英语)的学生上专业课。两种不同类型的课程,教授的方法差异很大。
对于研究生公外来说,语言类的课程,通常大部分内容和方法都是在课前设计和准备好的,上课老师自由发挥的空间较小。毕竟是外语学习,各方面的限制比较多,学生和老师一般情况下都可以在事先设计好的内容框架下进行教学和学习。每个班学生不同,上课的内容、方法、节奏、进度会有一定的调整,但大部分还是可控的。
但教育硕士的课程的可控性就大大减少了。硕士研究生的上课方式同本科生比起来差异还是很大的,尤其是本专业的课程。本科生的课程,很大一部分还是在打学科基础的阶段,即便是使用探究式的方式,基本上还是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培养。研究生的课程,更强调在学生原有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辩证逻辑思维。这一阶段的课程,给了学生和老师更大的自主权和发挥空间,课堂上也会有更多的不可控情况出现。
其实我自己还挺喜欢这种不可控性。尽管每次上课前都会因为这种不可控而惴惴不安,但每次下课又都会为课堂上现场生发出的教育资源和自己以及学生们的临场发挥而感到酣畅淋漓,成绩感满满。有没有“翻车”的时候呢?到目前为止,还好。因为不可控,老师也不比一定事事都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大方承认,和学生共同探讨就好。这也恰恰是研究生课堂该有的样子。当然,作为老师的,也不能随便就被学生问倒,否则比学生多活的年头岂不是都白活了!这也要求老师们一定是个终身学习者,稍微停下学习的脚步就会被后生赶超,或者更严重的,会被“碾压”。
我上课会用PPT课件,但通常课件上字数都比较少。因为课堂上“意外”很多,不可能全部预见到。同时我也不喜欢照本宣科,写太多会影响我发挥。今晚上课也是这样,学生做完汇报后,我的脑子里也基本完成了讲课大纲。课间的时候,赶紧在纸上画了思维导图,再上课的时候,就边在黑板上画思维导图,边给学生讲解。下了课,也赶紧用手机把黑板上的思维导图拍下来了。其实在讲的过程中,我画在黑板上的图已经和我画在纸上的不同了。我把黑板上的图拍下来,可以记录我讲课的大纲,也为进一步思考和完善讲课内容做个参考。
我在黑板上写写画画的时候,就和学生们说,请他们忽略我的中文字。确实比较丑,后悔小时候没好好练书法。因为边讲边写,更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