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从小家里养成的习惯,每年除夕都是我最累的一天。
特别小时的时候,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在姥姥家住。关于过年的记忆,就是姥姥的四个女儿各自带着自己的一大家子人(老姨家人最少,因为妹妹是独生女),年三十下午下班后,就都到姥姥家集体过年。二十口人都挤在一间大约三十平左右的单元房里,一起做年夜饭、吃年夜饭、包饺子、打扑克牌、聊天儿守岁,然后就在一床大炕上和另外一个单人床上,或者地下找到地方各自睡去。现在想想,那么小的房子里,是怎么把这二十口人都塞下的呢?现在那个小单元楼房也只能时不时地出现我的梦里了。
上小学后,我就随父母回自己家里住了。每年过年前的一周都很忙碌。因为家里是父母双职工,一直到大年三十才能放假。在姥姥还健在的时候,我们基本上就是年三十下午父母下班后就去姥姥家过年了。而在姥姥去世后,我们就开始在自己家过年了。这时候,父母平时上班都很忙,过年前就是我们姐弟兄妹三人放寒假在家,所有家务事也就自然都落在了我们身上。
过年前家里一定会进行一次大扫除的,全部屋子家具锅碗瓢盆都要擦洗一新,换下来的衣服洗一遍(小时候没有洗衣机),年夜饭所有的食材要处理(最讨厌摘黄花菜,摘了半天和没摘一样!),花生瓜子要自己炒熟凉凉……总之就是让我感觉无穷无尽的家务事,也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抹不去的家务阴影。
年夜饭总是热闹的,当然从第二天开始又是做不完的家务事。所以,小时候盼着过年有新衣服、有红包、有好吃的,但也因为家务事不那么喜欢过年了。
自己成家之后,才发现各地风俗还是差异比较大的。也有人不一定非要在大年三十晚上把家里的一切都换成新的,北方年夜饭之后要守夜守岁,午夜十二点吃饺子(谐音“交子”,取辞旧迎新之意),南方人大年初一吃汤圆,取团团圆圆之意。所以现在看短视频上天天因为饺子、汤圆等不同习俗大惊小怪吵来吵去,觉得不就是各自的风土人情孕育出的不同习俗吗?有啥可吵的,喜欢咋过就咋过呗,也没必要非要大家统一不可,和而不同嘛!
当然,现在我们祖孙三代三人一个小家,就还是以北方的习俗来过年了。不过,因为老妈年龄太大了,然同学呢,在家又是是指不沾阳春水的主,过个年当然还是我最累。
我自己也是年龄越来越大了,体力精力也打不如前,能够减少的工作量就减少了。比如年夜饭,三个人也吃不了多少东西,熟食肉食,就买成品或者半成品。我们家人肉都吃的不多,那就用鱼、虾、蟹等海鲜替代。再简单炸个虾片当零嘴儿,电饭煲里炖上土豆豆角,主食也是买做好的直接上蒸锅蒸。这样年夜饭就省时省力多了。
网上买的龙馒头,很漂亮,也很好吃。

比较简单的年夜饭,老少三口人吃得还是很开心。
晚上看着春晚,大家一起守岁,当然十二点的时候还是要吃饺子。三十晚上的饺子当然还是要自己包。很就没揉面了,感觉揉了一会儿还挺累的。好在在夜里11点多的时候,饺子包好了,一边也在厨房把饺子煮出来了。夜里十二点,吃饺子了,龙年来了!
饺子皮里放了胡萝卜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