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65学会“认输”(2024.01.26)
(2024-01-26 23:18:51)
教育学中有这样一个观点,一个人社会化的过程是从做游戏开始的。从最开始用口、手、眼等身体部位对外界的感知开始,是一个人的游戏。到后来走出家庭,和同伴、和不同的人做游戏。而游戏,尤其是一些集体游戏,一个很显著的特征就是,有“输赢”。在做游戏的过程中,我们都要学习如何做到能够赢得起,也输得起。
有一种观点认为,传统社会中,男孩子们的游戏,更多的是在室外,对抗性更强,有明显的输赢。而女孩子们的游戏,更多的是在室内,合作性更强,没有明显的输赢。其实这种说法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可以说,只要是游戏,就有输赢。哪怕是角色扮演,或者轮流进行的游戏,也有输赢。比如过家家,大一点儿的时候演课本剧,每个人都想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产生矛盾的时候,依然要根据一定的“规则”决定选择角色的先后顺序。虽然没有那么直接的输赢,没有表面上那么显著的对抗,其实底层逻辑是一样的,竞争以一种相对隐蔽的方式进行了。
很多家长在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甚至是学龄前,就开始觉得游戏无意义了。到了上学之后,就更是将游戏和学习相对立,认为游戏占用了孩子的学习时间,是一种浪费。但同时,又在学习中鼓励孩子同其他孩子进行竞争,只许赢、不能输。更可怕的是,相当一部分家长认为,不达到班级前十、前五、前三、第一就是输。久而久之,孩子自己也认为,在任何一件事情上,“我不能输。”
在游戏中,孩子们知道要遵循一定的规则,输了也不丢人,可以再练再玩儿,这个游戏我不擅长,可以换一个我擅长的。而到了学习上,很多人就忘了这样的规律,认为成绩不如别人,就是一件非常丢人的事情。这样,有点孩子就会想办法作弊,或者抱怨规则不公平。总之,就是“输不起”。
事情经常会超出我们的认知,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优秀”的孩子“输不起”。比如那些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一路顺风顺水,一路领先的孩子们,当他们到了一个“优秀”的人更多的地方,一旦发现自己不是那个遥遥领先拔得头筹的人,立刻心理就崩溃了。因为他们在以往的生活中,没有过“输”的经历,他们不会“输”,不会“认输”,“输不起”。
我家小丫头也是一个所谓的“别人家的孩子”。从小也争强好胜,但好在她学会了“认输”,可以坦然地接受并欣赏别人比自己优秀,不会在周围出现比她更优秀的人的时候,心理崩溃。其实方法也很简单,就是从小到大,她参与了各种各样不同的游戏,体验过各种不同的输赢。她知道赢了可以开心,但不会盲目乐观,因为“人外有人”。输了会不开心,但不会沮丧气馁,更不会觉得一切都完了,因为“人各有所长”“输赢乃兵家常事”。
在孩子小时候,尽量体验更多样的人生。比如在学校里学习数一数二了,就去挑战一下更有难度的学习。然然小时候在课外数学班里经常有垫底的时候,多经历几次就习惯了。在小升初的一次面试里,考官听到然所在小学后(估计然的小学太小,考官就没听说过),问:“你是你们学校里最出名的学生吗?”然思考了一下说:“不是,还有一个同学。”考官又问:“她来参加今天的考试了吗?”然说没有,那个同学已经6年级了,不能来参加这个考试了。考官笑了说:“那你不就是你们学校最出名的了吗!”先不论考官怎么看待这件事情,至少从然然的角度来说,她知道自己很优秀,但她不认为学校里有比她更优秀的学生,对她来说,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她可以坦然地接受一个事实,就是有比自己优秀的人很正常。
学会“认输”,其实是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而且不会执拗地认为,自己在某方面不突出了,就不能接受,就是前途渺茫,天要塌了。这两天网上出事的年轻夫妻,让很多人感到唏嘘。两个人都是“别人家的孩子”,为什么就最后走到了这一步?具体的事情来龙去脉我们还不清楚,但从现在了解到的信息来看,无法接受另一半比自己更优秀,好像是一个让心理扭曲的很重要的原因。
作为家长,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发展得更好,将来过得更幸福。就让我们从教会孩子们学会“认输”开始吧,能够赢得起,也输得起,不会让人生的旅程在某一天,以大家不愿接受的、意想不到的方式,戛然而止。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