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元旦,不是新年。但也可以看作是个新的起点吧,毕竟数字变了,人们总是需要给自己设置一些时间节点,然后有所期待。
所以,为人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有所期待,真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曾经有人写过一个第三类笨鸟的故事,说第三种笨鸟,是自己不会飞,但始终训练孩子,期冀小鸟会飞。这个故事一度很流行。但仔细想,如果人类都不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能够超越自己的话,那人类是不是很可能就一直不会进步呢?当然,这是一个很极端的假设,说这个故事的人只是希望作为家长,不要把自己的愿望和意志强加在孩子的身上。
每个正常的父母都应该希望自己的孩子更幸福,比自己过得更好。我也一样。19年前,面对怀里这个粉粉嫩嫩的小人儿,每天都充满了幻想。我希望她貌美如花,秀外慧中,兰心蕙质,能歌善舞,知书达理,聪明睿智,果敢担当,胸怀大志……总之,我觉得我的孩子就是全天下最完美的。
当然,我还是理智的,天马行空也只是在我的头脑中发生的,不会为了让孩子成为我想象中的人而要求孩子一定要怎样。作为一个学教育的人,作为老师,我更知道要尊重每个个体的天性,顺应孩子发展的天性,向上生长的天性,让我的孩子成为她自己想成为的人。很多人觉得怎么能一味地顺从天性呢?我们不是说,教育孩子应该像养育小树一样,要经常浇水施肥之外,还得常常修剪枝丫吗?
这些都没错,也不矛盾。每种生物想要生存,一定会以自己的积极状态来生长。出现了偏差,一定不是其本来的愿望。孩子是独立的人,虽然在长大成人之前,还需要依赖很多,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但在人格上,他们是独立而平等的。父母当然负有教养子女的义务和权力,但前提是我们和孩子的人格平等,他们不是我们的财产,不是工具,不是附属品。我们可以有所希望,但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我们当然可以教育孩子,但如果我们认为和孩子是平等的,我们就会在态度上有所不同,不会轻易发泄我们的不满,不会以我为你好的名义对孩子进行人身和思想的双重控制,不会时刻想窥探孩子的所有,不会对孩子的思想行为随意怀疑。
对于我家然宝,我像所有父母一样,有一切美好的希望,也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喜怒哀乐、自己的愿望、自己的遗憾讲给然听。但我可以做到的是,我不会认为然一定要按照我的希望来生活,我不会为然设计她的人生,我不会左右她的理想。我做的是随着孩子的成长,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状态,接受然带给我的一切。
而事情的发展往往就是如此美妙。然在成长,在我努力理解她的时候,她也在努力地理解我。前两天,然给我发来复旦大学和法国巴黎高师合作中法班八周年纪念的推文。然在偶然也不偶然的机会下学了法语,然后就喜欢上了。大三下学期开始,然又开始了法语学程的学习,更是对法国文学的研究非常感兴趣。这次保研又成功保送到了中文系,而中文系正好是复旦中法班的主要成员系之一,而然的愿望也是在研究生阶段进行比较文学的学习和研究,方向又恰恰就是中法文学比较。一切都是那么的顺理成章。
而我要说的是,这里还有我们母女间的一个约定。有一次闲聊的时候,我和然说起过我和法语的缘分。我告诉然,研三毕业的时候,因为考虑到然爸年龄比较大,我放弃了继续考博,然后去法国留学的机会,而是选择毕业工作。虽然是我自己的选择,但我的内心深处还是有遗憾的。然显然听出了我言语中的遗憾,对我说:“妈妈,我要去支教了,然后要申请中法班,将来去法国读博士。我要实现你所有没有实现的愿望。”
每当想起当时的情景,想起小家伙对我的说的话,我都忍不住要落泪。看着然发给我的中法班八周年推文,我又一次激动落泪了。我把这个推文发送到我的票圈,然后发了一条评论。
我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我们母女共同努力,相互成就,有了这样美好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