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璐璐家里完成了研究生学术沙龙论文的评分工作,大家一起坐下来聊天儿。说到性格的问题,璐璐问然,是不是平时做什么都慢悠悠的。然宝的性格呢,确实是比较慢的。并不是能力不强,而是脑子运转快,但身体动作慢。小时候练钢琴,脑子早就记住了,但手跟不上,有时候练着练着就自己和自己起急。最经典的就是吃螃蟹,小时候创造了一只螃蟹吃了一个小时的记录。
我自己发现然的动作节奏和我不同,是又一次我们要外出。然在收拾东西,我让小家伙动作快一点。我就亲眼看见然宝一边以我认为的慢速行动,一边急得和我说:“我已经很快了!”那时候我才猛然醒悟,然的动作频率真的和我不一样,她的频率基本上要比我慢一倍。比如做某个动作,我的节奏是四分音符为一拍,小家伙的节奏就是二分音符为一拍。所以很多时候,不是她不想快,而是她的心理节奏快不起来。但有时候她的思维速度又很快,瞬间能够想到很多方面,而我不行,所以我们交流的时候,我反而会跟不上她的节奏。
这种错位在生活中其实也很常见。这次我们到青海甘肃旅行,同行的一个朋友是个典型的理工女,头脑反应灵敏,但好像在生活方面就有些拖拉。不过我发现,其实在表面的拖拉背后,是另外一种思维方式的不同。
我们四个人出游,基本上都是每个人一个箱子外加一个大包。我是饮食的原因,自己带了一整包自热锅、自热米饭、方便面、火腿肠、牛奶、面包之类的食品。一路上不断消耗之后,最后一天上飞机的时候就只剩一个箱子和一个随身的小背包了。我的这位学理工的朋友,为了叙述方便,我们称她为小Z吧。小Z是满满一个箱子、一个大电脑包还有一个随身包。最后回来的时候东西放不下,还放了一些在另一个朋友背包里进行托运。我们在土特产店买当地特产的时候,也是她买得最多,然后整理出30多个地址发给老板,让老板按照地址进行邮寄。
我和小Z住一个房间,通常我睡得都比她早。很多时候,我就看见小Z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干干这儿,干干那儿,然后几个小时就过去了,一早发现她的行李还没收拾完。比如买特产那天,因为整理地址,小Z从头一天晚上的11点多,一直整理到第二天凌晨3点多。我们就像,就算是30多个地址,也不至于整理这么长时间啊!
通过一周时间的相处,我发现其实小Z做事并不慢,之所以给人拖拉的印象,是因为她要做的事情太多、太杂。可能头脑敏捷的人多多少少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通常来说,我自己做事的习惯是现在心里想好接下来要做什么,然后就心无旁骛地按照计划一件件做完,中间不会做其他的事情。这样做的好处是效率比较高,不好的是有可能事先没想到的也就漏过去没做了。
而像小Z这样的人呢,就恰恰相反。她事先也会有个大概的计划,比如说今晚要整理出30个地址。但在整理的过程中,她可能就会想到一些其他的事情,比如学校同事有信息进来商量工作的事情,有学生联系有关实习的事情,联系家里亲属的时候再聊一会儿家常,第二天的天气怎么样,早饭去哪里吃……等等诸如此类的事情不断地插进来,所以最后30个地址就整理了好几个小时。
但我们很难说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哪个更好。我做事比较集中,效率高,但灵活性差,也会出现事先考虑不周的情况。但小Z呢,效率可能不高,但做的事情多,考虑更周全,灵活性好。比如我自己去鸣沙山的时候,进景区前买了套票,但没有详细询问使用方法。虽然也没耽误什么事情,但在最后一项骑骆驼之前,找出发点的时候,我就想到了小Z。我想如果换成小Z的话,她一定会在卖完套票之后就马上询问这三个项目的先后顺序是什么,到哪里检票等等。还有就是,她那一大箱子满满的东西,在我们缺少任何东西的时候,她都能翻找出来。有防晒的,也有晒后修护的,有两个充电宝、两副墨镜、两副眼镜、两件防晒衣、三套防晒头套、两条纱巾……总之,我们没想到的情况,她都想到了。
小Z在特产店买那么多份礼物,也是因为她要送很多人,有同时、朋友、亲戚等等。一路上,我也看到她和很多人在聊天儿,讲我们的行程,也问各种问题。小Z负责我们的财政支出,每一笔账目都非常细致,回到北京后又给我们出了每个人的支出明细,小到几块钱的账目都一清二楚。所以,有时候,表面上看起来小Z好像总是慢悠悠的,效率不高,但其实是她想得更多、做得更多。
我家然同学有时候也是这个问题。我认为很快就能完成的事情,她也总是能够想到更多的可能性,要和不同的人有更多的交流。有时候,这种想到很多甚至会让然觉得有些沮丧,不太想进一步的行动了。记得然小学的时候不喜欢春游和秋游。我一开始觉得很奇怪,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小家伙听到春游和秋游,就直接想到了回来后要写作文,于是兴致一下子就掉了大半。
所以很多时候,快慢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每个人的心理节奏不同,真正的快慢都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就要尽量去相互理解和磨合,相互配合、取长补短,而不是总认为只有自己才是正确的,才是最好的,然后就试图去改变和控制其他人。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团队的力量,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