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68@365神秘录制

(2022-06-17 21:11:17)
标签:

365

录音

鸡娃

控制

       考完生理学的小家伙明显变了一个人。房间里不再是叨叨叨的念书声,也没有了各种我听不懂的名词,也没有了没完没了的“为什么呢?为什么啊?”。但也不安静。这不,先是隐隐传来了女高音的歌声,然后是伴奏的钢琴声,接着又是一阵好像对话又好像朗读的声音。
    我好奇在门口听了一会儿,又好像在讲课。实在是忍不住好奇地打开房门,问然这是在干什么。然手里拿着她的平板,和我说她在录音。至于录的什么,小家伙没下文了,我也就不再多问。反正等她弄好了,想向我显摆的时候自然就会主动告诉我了。168@365神秘录制
        今天上午在微博上看到一篇《人物》的专访,是所谓海淀早期的“鸡娃”母亲。这位母亲身上都是吸引人的标签:北大学霸、三代人从农村到长春到北京再到美国常春藤、单亲母亲、控制、鸡娃、叛逆……总之文章的主要内容足够吸引眼球。看了全文,没什么太大的感觉。怎么说呢,都是东北人,可能是我老爸也是从山东农村考上大学的,但他对我们从来都是能读多少就读多少。我呢,到读研的时候才到北京,从来也不是那种拼命读书的人。这可能也是我们家的家风,对孩子比较放任自流。都觉得孩子应该读书,也必须读书,但能读到什么程度,顺其自然。
    再说控制。这点上我和老爸又是一脉相承,就是我不愿意管别人,别人也别管我。所以呢,老爸对孩子就是你需要我帮忙,我能帮就帮,没能力也没办法。我也一样,对于然同学这种个性十足的孩子,(当然我也不知道是然天生就个性十足,还是在我的“放任”下变得个性十足了)我的原则和老爸一模一样:需要我帮忙,能力范围内的我就尽力,能力范围之外的也无能为力。大家都先管好自己的事情,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谁也别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别人头上。当然,想管好自己,那就得自己有主意,自己解决困难,不能啥都等着别人帮忙或者代替。所以,即使我和文章中的妈妈一样,也是自己养娃,也有娘俩相依为命的感受,但从来没想着要去安排然的一切。当然了,还有一个区别是我自己没文章中的妈妈那么强大和精力旺盛,让我去安排我也没那么大本事和精力。
    还有一点让我觉得对文章没什么感觉的原因是,我身边固然有很多“鸡娃”的家长,但更多的是比较“正常”的家长。然的小学很一般,家长里有高知,也有周围市场里的贩夫走卒。在然上小学那个年代,能让娃不择校就近上这么一所小学的高知家长,绝对不会“鸡娃”。他们会让孩子好好读书,会在学业上辅导孩子帮助孩子,但比起海淀“鸡娃”的家长们,绝对算得上是“佛系”的。剩下平通贩夫走卒的家长们,更不会“鸡娃”了。然提前上了中学少儿班,家长们倒是都是高知了,也算是“鸡娃”吧,但大部分还是很理性的,像文章中提到的这位妈妈这种“鸡娃”的比较少。
    当然,作为刊物文章采访的人物,必须要有吸引眼球的、能引起争议的地方。没有故事的人物也就没什么可写的了。但怎么说呢,尽管文章最后说像他们那种人家,谈自己的痛苦有点儿无病呻吟的意思,因为孩子到最后依然考上了常青藤大学,也很优秀。但孩子说挣脱母亲的控制自我成长还是很痛苦的。我读完的感觉,尽管也能理解孩子所说的那种痛苦,但也仅此而已。我没办法认为他们完全不是无病呻吟。毕竟我们不是一个阶层的,就像在古代你让一个平民百姓去理解衣食无忧的贵族烦恼一样,我不能完全和他们产生共鸣和共情。
    我就在想,什么时候可以有报刊或者媒体真正关心一下更普通人家的教育问题?什么时候做这种采访或者纪录片的时候,可以找一些普通人家的孩子和家长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