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清晨6点早起,收拾停当、精心打扮,7点出门,7点50赶到会议现场,8点会议正式开始。昨天晚上10点10分到家,11点半左右睡下,今天上午已感疲惫。可是,望见坐在会场第一排中间,已经92岁的老先生,依然精神抖擞,神采奕奕,顿时整理心情,端正坐姿,认真听会。
这就是师者的力量,这就是榜样的力量,这就是人格的魅力。
同样这样熠熠生辉的,还有这位老者身边的另一位老先生,已经76岁高龄,但依然幽默风趣、果敢睿智。他们分别是我国比较教育的开山之人——著名的教育家顾明远先生和他的第一位博士生,也是我国比较教育的首位博士生——著名的教育家王英杰先生。
他们的头衔可以多到无法尽数,但对我来说,他们是前辈、是恩师。两位先生并不是我的导师,但与我而言影响巨大。
我能够接触顾先生的机会并不多,但顾先生确是影响我一生命运的人。当年正是他作为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的院长亲自拍板,我才能被破格录取到北师大外国教育研究所(既现在的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攻读硕士学位。然而当时顾先生并不知道我是谁,只是觉得这个孩子热爱教育,在教育方面可以是一个可塑之才。当然,我都是读着这些“大家”的文章和书籍来学习教育的。虽然不是师从顾先生,但从先生的文章、书籍、讲座和日常不多的接触中,先生的为学为人都在影响和教育着我们。
而和王英杰先生的接触就更多一些,先生和我也就更熟悉一些。甚至在这次会议见面时,先生看见我,马上和我握手,然后说:“听说你女儿上复旦了啊,真不错!”在然宝刚出生不久,先生在路上见到过我怀中的小婴儿;后来然几岁的时候,一次聚会,然宝给王爷爷表演过儿歌;再后来,上小学的然宝和我们一起到王爷爷家做客,李环奶奶还送给然一本自己翻译的儿童英文绘本。之后基本就没有再见面的机会,但王老师一直关注着然宝的成长,知道她中学毕业考上了复旦大学,夸我把孩子培养得很好。
在今天大会最后的总结中,王先生指出:我们培养的下一代,培养的人,要具有更广阔的的国际视野、更深厚的国际胸怀、更深刻的国际理解力、要更团结。人文的研究,不仅要用科学的方法,还要有人文的情怀,要两者相互结合,才能可持续发展。要讲好中国故事,这是我们重要的使命,但也要继续讲好“外国的故事”。要用比较的方法,用国际上听得懂的语言方式,讲好中国的故事。但同时,要继续研究各国的教育,讲好外国的故事。这样才是比较教育存在的意义。知道不同文明之间相互的学习。我们是研究者,在了解国内外的教育事实后进行比较,在比较中鉴别我们教育中的不足。参与教育的国际治理,很重要。我们要培养出能够参与国际秩序制定的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要学习了解国际秩序,同时改进国内的教育治理。我们要研究一带一路国家,但国家还没有走到探讨教育这一步。所以,我们所做的,从战略上,从长远发展上,是基础,是必须的,但远没到要去影响国家目标的地步。不能急功近利,要有长远的安排。传统的比较教育界要和具有语言优势的新进比较教育机构和学者有所交流和合作。比较教育要服务国家的战略,要有新的理论,在比较中揭示教育的规律。
76岁的王英杰先生在做大会总结时,92岁的顾明远先生(第一排满头银发的老者)在用手机给自己的弟子拍照。
(大先生们就是如此可爱!)
而下午的座谈会和晚上的宴会,那就是全院师生(包括过去的和现在的)的大联欢了。在这里,每个人都在讲述着自己和比较教育、和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的现在过去和未来。我们和很多老师、同学、朋友相聚,把酒言欢,也缅怀那些已经离开我们的先生们和同学。在这两天中,从开幕式朱旭东老师代表教育学部致辞,到今天下午座谈会上的回忆视频,再到李春生老师代表校友发言,我们都无法不去思念这些亲人。台上发言的人几度哽咽,我们在台下也都泪眼婆娑。敬爱的符娟明先生、李守福先生、曲恒昌先生等等,他们的音容笑貌宛然在眼前。
我们缅怀逝去的亲人,我们同样思念没能来参加院庆的老师们和同学们。因为各种原因,我的硕士导师邢克超先生和博士导师王晓辉先生都没能来参加此次活动。我同年级的同学,一个在香港,一个刚刚被派驻美国,也都不能来参加。还有很多高年级的师兄师姐们,很多认识的同学们,也都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到场参加庆典。有些同学特别录制了视频送上自己的祝福,在这样特别的日子里和现场的老师同学们共庆国比院的60华诞。
而在现场的我们,合家团聚。见到了多年未见的老师们,同学们,也认识了一些原本不太熟悉的同学。国比院就是我们的大家庭,每次回到院里都有回家的感觉。不经意间,老师的一句:“*君!”“丫头,你怎么回去?”……就让人瞬间破防,仿佛回到了20多年前,自己还是那个被师长们宠爱着的小女生。同学们当然就更加亲密,聊着过往的一切:快乐的、伤心的、调皮的、严肃的……也聊一聊彼此的近况。当然也不忘抓住机会,和自己一直仰慕的大先生们合影留念,和自己的老师同学们合影留念。
这一聚,不知未来各自会去向何方,不知未来何时再聚。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学院,历经60春秋。在学院9年的读书时光,尤其是3年的硕士时光,是我生命中最幸福快乐的时光之一。先生们引领我们走上教育研究之路,开阔我们的视野,训练我们的思维,提升我们的能力,用他们的高尚品德、人格魅力、渊博的知识,在为人为学上成为我们的楷模,使我们成为一代新人,继续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感谢先生们的教诲,我们一定铭记于心,躬行于身,不忘求学初心,致力教育大业,培养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