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初,学校就安排了全体教师的培训,首先学习的就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听讲座时,就觉得这份文件会引起一场教育上的大变革,随后就开始仔细阅读这份文件。《方案》非常重要,可以说是今后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份纲领性文件。《方案》从教育评价改革为抓手和突破口,以评价倒逼教育改革的其他方面,以期使得教育改革可以更好地适应和推动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方案》只有6千多字,但涉及到了教育的方方面面。身为教育者,也是一个学生家长,一直以来,我一直关心教育焦虑的问题。在和很多家长的接触中,感受最深的就是对于孩子未来发展的焦虑。无论是升学的焦虑,还是大学生的内卷现象,让人们极度焦虑和担心的是阶层的下滑。
从某种角度来说,教育确实具有社会分层的功能。在教育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人们将身处社会的那个阶层,在近现代,主要是依据教育的社会分层功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之后,社会分层不再单一或者说不是依靠血统来划分,而是文化资本和文化的传承。这种传承失去了血统身份传承的稳定性。尽管原有的既得利益者可以通过文化资本占据优势地位,可以让子女在身份、地位、财富等方面的传承具有先天优势,但也不可否认,这样的传承也有一定的风险,也给其他阶层改变自身阶层带来了希望和可能。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文化资本、文化资源、教育资源的争夺就会日趋白热化。既得利益者要利用文化和教育优势保持自己的阶层和优势,而其他阶层的人们也希望通过教育来改变自身极其子女的社会地位。在社会资源有限的社会中,人们进行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零和博弈。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我们要做的不是争抢蛋糕的份额,而是要将蛋糕做大,从而使人们从零和博弈中解脱出来。这就需要再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做到这一点,就要相应改变现有的生产方式,使之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相适应。
生产方式的改变会带来教育制度和教育方式的改变,教育的改变也会通过人才培养方式的改变来促进生产方式的改变,从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进入信息社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提高了生产效率。在人才培养方面,简单的劳动者会逐渐被取代,而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生产者才能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因此,我们的教育,无论从人才培养的目标、途径、理念还是具体的手段、方式等方面都要发生相应的改变。而现实是,现有的教育已经对我们的人才培养和人的发展不相适应了,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而我认为,我们培养的人才会越来越多样化。也就是说,教育还是会起到“选”的功能,而越来越弱化“拔”的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需要各类的人才,而“级”的区分会越来越小。当然,这也许是一个比较长期的历史进程,但我认为这是未来发展的趋势。而教育在其中的作用,更多地是对类别进行区分,选出各类不同的人才。
要想达到这样的目标,就要打破以往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现在社会上有一种非常流行的说法,就是将来一考定终身的不是高考,而是中考,因为国家出台了政策,适龄学生要在中考进行分流,一半上普通高中,一半进入职业教育。而在人们普遍的认知中,中等职业教育是一种终结性的教育。也就是说,职业教育在中等教育之后,没有向上发展的空间,而是直接进入劳动就业市场,从而导致个人未来发展的终结。而只经过中等教育的学生,在未来的个人发展和职业发展方面都会收到限制,也就没有了阶层向上流动的可能。所以,家长们充满了焦虑,认为一旦自己的孩子不能考入普通高中,那么这一生也就没有希望了。
这样的焦虑是很多原因造成的。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国家目前还没有非常完善的终生教育体系,还没有搭建起非常完善的人才立交桥。搭建人才培养立交桥,是我国乃至世界各国都在努力进行的教育改革。就我国目前来说,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进行了联通。并不是很多家长认为的那样,在高中阶段读了职业学校,孩子的教育生涯就此结束了。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并不是没有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力和机会。但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学校的建设也确实还很不如人意。这个通道存在,但不完善,也不为很多人所知道。另外,在高等教育阶段,个高校的分类还不够清晰和完善。大部分高校还没有办出自己的特色,而且各类高校之间的通道还没有打通。
在刚颁布的这份《方案》中强调:改进高等学校评价。推进高校分类评价,引导不同类型高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和水平。……探索建立应用型本科评价标准,突出培养相应专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探索开展高校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情况评价,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在这里,《方案》明确指出了今后教育改革的方向,在高等教育阶段,就要通过评价的改变来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要逐渐完善不同类别高等教育的发展,搭建人才培养立交桥,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也就是说,不同类别的教育机构都要有各种不同层级的完善的教育体系。因为,社会的发展需要的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简单的熟练劳动者,而是有系统观念的、掌握各产业全过程的高级人才。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也要有上升的空间和教育资源,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也才能真正做到个人全面发展,同时也各有所长,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第二个对接受职业教育的焦虑是现有的职业教育发展不尽如人意,不能很好地完成人才培养赋予职业教育的使命。因此,《方案》中也给出相应的改革方案。首先是在师资方面,“健全“双师型”教师认定、聘用、考核等评价标准,突出实践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把参与教研活动,编写教材、案例,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就业、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竞赛展演等计入工作量。”同时在招生方面,要“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这就要求无论是高等职业学校还是中等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教学方式、人才培养模式、学生评价方式等各个方面做出相应的改革,从而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最后,人们的焦虑还来自于对于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未来的担忧。在这方面,《方案》中也有明确的规定:各级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招聘要按照岗位需求合理制定招考条件、确定学历层次,……职业学校毕业生在落户、就业、参加机关企事业单位招聘、职称评聘、职务职级晋升等方面,与普通学校毕业生同等对待。
在这里,在用人方面,首先就是从国有企事业开始,要逐渐打破唯学历、唯文凭的用人制度,而是要“科学合理确定岗位职责,坚持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建立重实绩、重贡献的激励机制”。从社会的用人机制开始改变,再到人才评价机制的改变,来促进人才培养制度的改变,最终促进人们对不同类型教育偏见的改变。
这些改变注定不会是一蹴而就的。教育的变革从来不单单是教育的变革,而是整个社会发展变革的一部分,不可能脱离开社会大系统而单独存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就一定可以产生与之相适应的、能够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的生产方式。在这种生产方式下,社会一定可以打破在各个方面,包括教育在内的零和博弈的桎梏。
当然,这些改变也不可能是从天而降的。教育作为促进社会发展变革的重要力量,需要通过自身前瞻性地、积极主动地变革,来培养适应未来生产方式和生产力发展的人,从而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变革与发展。这需要整个国家,也需要每个人自身理念的改变和脚踏实地的努力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