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仙方活命饮加减治疗化疗后的肛周感染

(2013-09-21 11:00:04)
标签:

平安医院

健康

http://s6/small/ac65203ftx6COV7Cxvfb5&690
  白血病患者由于免疫力低下以及长期化疗损伤各种黏膜的影响,极易发生各种黏膜的感染,患者肛周因其不易保持清洁,发生感染率较高,给患者造成身心痛苦,更加带来沉重经济和心理负担,甚至危及生命。河北医科大学附属平安医院血液科在多年抗感染治疗中,总结出中西医结合治疗肛周感染有效方法——仙方活命饮加减治疗化疗后的肛周感染。

  下面结合血液二病区的一例急性髓系白血病-M2在化疗后合并肛周感染患者,他是如何度过白血病化疗三大关之一感染关的。

  患者王X,河南省商城县人,主因面白、乏力、多汗近7月余,确诊急性髓系白血病5个月入院。

  患者7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面白、乏力、心慌、多汗等症状,就诊于商城县人民医院,血常规示血细胞三系减低,血红蛋白69g/L。考虑血液系统疾病。2012-9-22就诊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完善骨穿:骨髓有核细胞增生减低,原始细胞占59.5%,胞体大小不等,胞浆量少,部分细胞核型不规则,核仁显隐不一,见巨核细胞42个,血小板可见。活检:造血组织增生活跃,造血组织占小梁间隙50%,原始细胞比值偏高,巨核细胞可见,Fe(-);骨髓流式免疫表型:原始细胞分布区域可见异常细胞群体,约占有核细胞46%,主要表达:HLA-DR、CD13、CD33、CD34、CD38、CD56、CD117、CD123,提示急性髓系白血病。诊断为急性髓系白血病-M2。

  患者先后在其他医院给予“DA”“CAG”“CAG”等化疗方案,均未缓解。停化疗后19天,为进一步治疗,来我院就诊,复查骨穿骨髓增生减低,原始细胞粒27%;活检:骨髓有核细胞增生大致正常,可见纤维组织增生(+);仍诊断急性髓系白血病-M2,综合评估患者病情,给予“IA”化疗方案(IDA 10mg d1-d3 Ara-C 150mg d1-7),化疗后第11天,骨髓造血抑制,患者白细胞重度减低,患者出现肛周脓肿,感染疼痛,持续体温升高,最高达40.2℃,及时给于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联合万古霉素静点,3天后患者体温未见明显下降,及时调整抗生素改为妥布霉素联合亚胺培南西司他汀静点,同时应用化痔栓联合解毒活血消痈中药汤剂(仙方活命饮加减)肛周坐浴外洗日3次,4天后患者体温逐步恢复正常,家属因经济原因,要求停用亚胺培南西司他汀,反复向患者家属交代,仍坚持应用原方案治疗,持续治疗11天后,患者体温正常超过4天,C-反应蛋白正常,肛周脓肿破溃,伤口愈合良好,化疗结束第27天,复查骨穿:骨髓有核细胞增生减低,原始细胞3%,患者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缓解,化疗30天后,患者血象恢复正常。

  治疗体会:急性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内,血细胞减低,白细胞重度减低,易发生各种感染。常见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皮肤软组织等。本患者原有痔疮病史20余年,未曾感染、发热过。现化疗后,机体抵抗能力低下,出现肛周感染。

  肛周感染,是指直肠肛管组织内或其周围间隙内的感染,多由肛腺感染、或者不注意局部卫生引起,也可继发于肛周皮肤感染、损伤、肛裂、内痔、药物注射、骶尾骨髓炎等。治疗方面:可采用抗感染治疗(包括针对需氧菌及厌氧菌的抗生素、通便、热水坐浴、理疗、休息等)。中医方面石家庄平安医院采取以仙方活命饮本方主治疮疡肿毒初起而属阳证者。现代常化裁运用于脓疱疮、疖肿、蜂窝阻织炎、乳腺炎、化脓性扁桃体炎等属于热毒实证者。

  仙方活命饮出自《校注妇人良方》,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的功效,是治疗热毒痈肿的常用方,前人云:“此疡门开手攻毒之第一方也”,凡痈肿初起属于阳证者均可运用。临床应用以局部红肿灼痛:
 
  去毒1号 2包    白芷(3克)    贝母(6克)   防风(6克)
      
  赤芍药(6克) 当归尾(6克)  甘草节(6克) 皂角刺(炒,6克)

  穿山甲(炙,6克) 天花粉(6克)  乳香(6克)  没药(6克)

  金银花(9克)  陈皮(9克)
    
  水煎温水坐浴用  日2次

  此时患者在化疗出现肛周感染需要果断及时应用有效抗生素,配合中药药浴熏洗,可以明显缩短治疗周期,取得显著疗效,为下一疗程化疗保驾护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