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林溪微藻
林溪微藻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7,339
  • 关注人气:11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塘沽文学:记忆深处的后汲家

(2022-05-07 19:48:01)
标签:

林溪

情感

后汲家

插队

太阳岛

分类: 心路
  林  

后汲家是哈尔滨市紧邻江北的一个普通屯子(东北称村庄为屯儿)。这个小村庄说起来应该算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本身是塘沽人。1969年3月15日,我跟随知青上山下乡的大军,在漫天大雪中离开塘沽,到了位于哈尔滨松花江北岸的冰雪覆盖的后汲家;在这里,开启了砥砺前行的人生第一步。

       后汲家全屯儿有二百多户人家。屯儿里民风纯朴,农家大多终日在黑土地上劳作。从三户人家的呼家窝棚起,后汲家一代接一代,繁衍已有百余年。屯子里一条南北土路,折向东连接市里的砂石路。但人们走砂石路的时候不多,更多是过江岔子,穿过太阳岛,乘渡船到哈市。村子南依江岔儿边高高的江堤。村后则是大片的黑土地。秋天来临,满眼成片的玉米,成片的高粱,成片的谷子,典型的东北村庄画面。在这里,我度过了六年的插队时光——一段儿特殊年代的特殊日子。特殊的记忆里,碧波荡漾的松花江水,映照着青涩纯真的青春背影。清晰如昨的后汲家屯儿,依稀着已经走远的自强、疲惫、快乐、泪滴的足迹。江湾的黑土地上,火热的青春与繁重的农活拼搏,迷茫的蹉跎和不甘的激情冲撞。寒冷的严冬,温暖的乡亲、心灵的孤寂,艰苦的生活;特殊的经历使后汲家成了知青难忘的地方。

塘沽文学:记忆深处的后汲家

江边的屯子


       多少次午夜梦回,总看见那草苫土屋、斑驳的老墙、破损的木门,那蘑菇状的草垛,还有那暮归的奶牛擦肩村路两旁缄默的白杨。每每咀嚼沧桑,还记得紧勒饥肠,踏着晚霞收工回村庄。追思一段年青的守望,回味着大饼子、大碴粥、酸菜汤。艰苦难熬时,乡亲曾送来柴火、咸菜、苞米。惶恐苦闷时,知青院里的嘶哑歌唱藉慰心中波澜。难忘善良的大婶五更为我们做饭的身影,难忘帮我铲地的二哥汗流脊梁。更难忘是那个曾令我们热血沸腾又令我们惶惑不解的年代和知青在苦盼和无奈中付出了宝贵青春。  

塘沽文学:记忆深处的后汲家

草苫的土房


       但是,那时的我们总幻想编织理想的花环。总以为心中的远方,天更高,地更广。我回城后,碌碌风尘中几十年,蓦然回首时,才觉得真真的远离了那个村子;村里的岁月,第二故乡的怀念,也只能在记忆中涌动。

      多年后一次出差的机会,我匆匆路过后汲家。改革大潮下,后汲家满身灰尘,迸发活力。享有“龙江第一钢窗村”的称号的后汲家,遍布钢窗厂,生产各种钢制、铝合金门窗,销往邻近省、市,很是红火。村里家家户户忙生产,忙业务。各家的院落翻新,小楼林立,再难寻原先的土房。看着村子繁忙着,富足着的景象,我为不见旧时村貌而感慨,也为乡亲们的新生活而鼓舞。从此,旧时后汲家人生活情景也从心底翻页,怀念似乎轻松了许多。

塘沽文学:记忆深处的后汲家

全村遍布钢窗厂


       巨大的变化源自2000年后,国家批准哈尔滨市设立松北区。几十年变迁,后汲家周边的田野,村落,早已旧貌无踪。曾经的江堤变成了宽阔的剧院二路。碧绿的农田,耸立着高大时尚的地标建筑。那片曾经为我们铲地歇气儿时遮荫凉的榆树林和苗圃是现代的大学校园。看到这片曾经洒有自己汗水的黑土地已经“旧貌换新颜”,也是怦然心动。

       2020年,传来后汲家要拆迁的消息。后汲家的房屋外墙上被喷上了大大的“拆”字。看到照片,我意识到后汲家可能将不再陪伴滚滚江水,消失在时代的过往。松北区的中心区道路四通八达,处处新楼,树影婆娑,嫣然现代化的都市景象。后汲家成了中心区的城中村。村里房屋拥挤、道路杂乱、生活设施陈旧,生活垃圾与工业垃圾混乱堆放,整体形象与沿江景观格格不入。社会总是要发展的,失去的不一定是坏事。但当想起这村庄的逝去与情感的割舍一同来临,也是感情复杂。我从收集了几幅拆迁前后荒凉的照片,这是第二故乡最后的画面。久久凝视着空空荡荡的废墟,在心里再送乡愁一程。我为父老乡亲们一夜之间,由乡下人变为“城里人”而高兴,也依旧怀着一份不舍与莫名的惆怅。

      后汲家的破烂茅屋和别墅小楼都会随着拆迁而去。村庄将化作新区的基石,孕育新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后汲家顺势而为,跨越磨炼,用自己的远去,迎来了新腾飞的号角,蓝图恬然。

塘沽文学:记忆深处的后汲家

屯子旁边江边,耸立起歌剧院


      后汲家插队的岁月远去了,知青曾经的豪情和苦累,沉淀在心间。与乡亲们艰苦奋斗、挥汗田间的经历潜移默化地启迪了知青的心智,培养了知青吃苦耐劳、实干克艰的品质。坚实了生存起点的知青刚毅向上,增长了对生命的正视与责任,都撑起了一方烟火。当年的知青无论曾风生水起,还是肩扛心酸;纵然走过千山,儿女成行,都没有忘记后汲家的过往。曾来过,曾离去。远去的后汲家,养育我们的黑土地,记载着青春的点点滴滴。年华逝去,情愫日增,承载着对已逝和即将失去年华和文化的尊崇和眷念后汲家,还要在我们内心里相伴许多年。 


                                                                    2022.3.1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