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陕的近期总结

标签:
tgm堆栈节奏体育 |
分类: 球技 |
春天终于来了,小郁的总结启发老陕也应该归纳一下自己的挥杆。冬天来临前打到75杆,上周末下场打83杆,老陕当前的差点大约在11。所以目前的挥杆远不是自己满意的状态,只能说是现在修正进行时,仅供大家参考。
http://s1/mw690/ac5a2143gd94f07356cb0&690
按照TGM的划分,老陕可以说是上杆用右侧推型法,下杆用左侧拉型法,顺序上是后进先出(Last in first out)堆栈原则。
握杆:握杆特别轻,教练说要轻到他能从俺的手里抽走球杆。用重叠式握杆,左右手均中性12点。将球杆平举,先检查杆面,要垂直向上。右手食指勾住杆,右手掌包住左拇指,象热狗面包。左臂压在左胸上,这样握杆时身体向右侧倾。两肘部对应跨部,双脚站位时外翻10度,这样方便转肩加载。
上杆:右手平行拉动球杆,以右臂和肩的交汇处为轴心向后转。肩部和跨部先不动,直到都被带动。左手腕只有上下的自由度(Cocking),右手腕只有前后的自由度(Hinge,Dorsiflexion)。右手腕的Hinge从8点钟方向慢慢开始,直到肩膀转过来,胯部被动拉转,转幅一定小于肩部转幅。膝盖部位被拉动,重心转至右大腿内侧。右手碗只能向后Hinge,左臂(PA#4加载)和左手腕被动拉动(PA#2加载),自然平(PA#3加载),这种上杆应该不会Overswing, 因为手腕不会垮掉。上杆的轨迹由右臂决定(PA#1加载)。上杆是臂->肩->胯->膝。
下杆:过渡膝盖开始归位,向下挥(甚至感觉向后挥),低轨道和重心向左移都靠它实现。身体尽量旋转(这点及其重要),只有这样手腕才不会滞后于球杆。对PP#3的感应只在下杆的前半段有,在击球时没感觉。这点我还在想是否应该改变。各种说法都有(Fred Couples在击球后右手是松开的)。
随挥:和上杆对称的感觉,以左臂和肩的交汇处为轴心向上挥。下杆是膝->胯->肩->臂。
希望自己能在春天进步高球,也希望老虎在下周的大师赛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