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女校(第一期)|漫话中国古代女子教育

标签:
南怀瑾女校女子德慧大学堂王红 |
编者按:
女子是齐家之本,清国之源。大至国家民族,小至一个家庭,都需要有优良传统的“忍辱负重”和奉献精神的妇女道德的影响。近百年来许多有识之士都认识到:欲培植家国,挽留世道人心,当以教女为急务。
历史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热衷于办女子教育,他们慷慨解囊,倾其全力,兴办女校,让女性挣脱传统观念的束缚,走出家庭接受学校的教育,为时代、为社会,发挥女子的作用。为了办女校,他们前仆后继,投入了生命中最宝贵时光,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本期开始,我们与您一起来感受这段深刻而动人的历史。
古代中国女子教育模式
中国古代女子的求学途径多受教于父兄,属家庭教育模式。此外,还有类似职业教育的秦楼楚馆的师徒授受。当然,还有佛寺道观中对尼姑、道姑的宗教教育等等。随着社会的发展,至明清时期,女子受教育的情况开始出现变化,女子义学也慢慢出现。
1、宫廷教育
早在先秦时期,宫廷便已形成对宗室女子进行教育之传统。时至汉代,宫廷上层女性除需接受生儿育女、做好贤良后妃的道德品行教育之外,还要接受音乐舞蹈及女功教育,目是为修身养性。时至唐代,女子地位提高,社会开放,宫廷女子教育大行其道,学习内容有经、史、子、集、易、律法、算术、吟诗、书法等。宋代颇重文治,宫廷女子教育被大力提倡。宋代宫中设有专门的教育机构。明清时期,宫廷女子教育体系未曾中断,一直延续到传统社会结束。
2、家庭教育
考察古代才女的出身和作为不难发现,青史留名并有著述作品传世的女子多为世家出身,由父兄启蒙并因家世而知名于天下。如才女班昭、得益于其父班彪与其兄班固;蔡文姬则受教于其父蔡邕,李清照受教于其父李格非,均属此类。
当然,不只是她们,所有中国传统家庭都是从小教育,甚至在家庭教育上女孩重要于男孩。
3、青楼教育
沦落为风尘艺流之女子,多貌美聪慧却出身微寒,其受教方式是以师徒授受方式而传其才艺,使之不绝。赛金花之才艺,便依此途径而习得。
4、寺观教育
在中国古代,看破红尘的女子遁入空门,青灯黄卷,伴随着信仰,靠坐禅、诵经、修行。读经需识字,所以寺中老尼兼有教师之角色。自金元时期,全真道创立,道观中道姑之生活内容与佛寺尼姑大体近之,只是所诵经书不同,修道内容有异而已。由于佛道信众之出世取向,使其才华多不显露于俗界,故而对传统社会的影响较上述两途为小。
5、学校教育
早在明末,特立独行的“狂人”李贽就曾公开招收女弟子;清代“江右三大家之一”的著名才子袁枚曾公开招收女弟子数十人,并亲自编辑《随园女弟子诗选》,收女弟子28人之诗。与袁枚同时代的诗人陈文述,亦招收女弟子,其女弟子诗有《碧需仙馆女弟子诗》。由于知识女性群体的壮大,清代女子还曾创办文学团体。康熙年间,顾之琼创建蕉园诗社;清中叶,女诗人张清溪曾创办清溪吟社。《红楼梦》中描写的菊花赋诗、海棠结社、怡红行令、潇湘论文的情景,便是清代贵族女子文学活动的生动写照。
中国古代女子教育所使用的教材,既不同于男子所使用的成人教材,又有别于蒙学读物,自成一套体系,显示出其为“女学”的特点。因此中国古代也涌现出一些优秀的才女,物以稀为贵,正因她们是凤毛麟角,方可成千秋美谈。
古代女子教育对当今女子教育的启示
女子占了人类树木的一半,对人种的优化、社会的进步、家庭的幸福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女子又担当着母亲、儿女、妻子、教师等多种角色,影响深远。为了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民族的强盛与壮大,当今女子教育需要更好地发展。在古代女子教育中,很多方面都对当今女子教育颇有启迪和借鉴。
1、重视早教教育
古代社会,提倡早教,《王节妇女范捷录》“幼而不教,长而失礼。”此语指出了早教的重要性。早教何时开始?早教,要早到胎教。古人对胎教非常重视,王室通常都会实行胎教之法。幼儿时便请子师(类似今天的保姆)或亲授,教他们日常生活的礼仪。等女子长到十岁左右便要接受“家政服务”教育,在十几岁就要学会作为夫人的生活技能。
2、重视人格和美德的教育
传统女子教育,以“女德”为首。朝廷宣教,往往把对妇女德性、修身的规范放在首位,强调了德行的重要。在宫廷的倡导下,民间女子的教育同样以女德为先,要求严格。明代贺钦《医闾集·言行录》中记载家庭女子教育共十二条,其中将“安详恭谨”这一女德放在首位。同样在晚明儒者王相之母刘氏《王节妇女范捷录》中,共十篇,也是将“后德”、“母仪”、“孝行”、“贞烈”这四篇关于女德的内容放在首位。
3、重视家庭对女子的教育
家庭作为社会细胞,担负着不可忽视的微观社会教育功能。女子教育更主要是来自家庭,来自父母,这在现代学校产生之前,已经是女性正常人生教育的必经阶段和主要场所。现今我们应更好地发挥家庭的社会职能,构建和谐的家庭,才能构建和谐的社会。
4、重视妇道教育
对待丈夫要以忠信诚实为本,秉礼守义以防闲其身,勤劳节俭以率其嫔御,慈爱和睦以惠其众庶。诵读诗书,取法前言往行,以戒其德,闻箴规讽谏之言,则敬听而不忘。正所谓“家和万事兴”,女子自身的道德的建设最终目的是构建和谐的两性关系,进而达到家庭和谐、社会和谐。
5、重视母亲教育
整个封建社会,不单独为女子立学,重大的女子教育任务便全来自家庭。由于性别劳动分工的不同,母亲便在某种程度上担当此重任。母亲教育女儿,女儿又成为母亲教育下一代,如此循环不已。家庭为人生最初学校,父母为子女之第一任教师。而母亲,是人生最初之环境,也是人生最早社会关系的领路人。仍对当今的女子教育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附:中国古代才女大盘点
从以上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女子教育的是“终身”的、全民的、全社会的教育,内容丰富且具有相当的立体感。中国古代的女子教育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我们应将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