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说丨女神节,你以为“三从四德”只是说女性吗?

标签:
健康教育情感文化 |
分类: 导师之言 |
“五四”当时,搞妇女运动的人,一听到女子要有“三从”“四德”,就大喊打倒,而且都盲目地归罪到“孔家店”里去。其实这都出于《礼记》《仪礼》上的记载。而且“三从”“四德”的内涵,并没有一点轻视或是压迫女性的意思。
所谓“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或谓老来)从子”,就叫“三从”,那有什么错?你把“从”字换做现在流行的法律术语,变成“负担”或“负责”来想想就通了,那真是对女性的尊重啊!女子在未嫁之前,应该由父母负担生活和教养,有什么不对?结婚出嫁以后,做丈夫的就应该负担起妻子一切的生活及安全,那又有什么不对?难道男人要靠妻子生活的才对吗?丈夫死了,当然妻子自身的父母也老了,不靠子女的照应,怎么办?
当然啰!从现在来说,可以靠政府所办的社会福利,但真是一个男子汉或好儿女,把父母养老的感情和责任完全推之于社会,也未免有点那个吧!尤其在父母子女的情感上说,恐怕不是味道吧!为别人、为大众争福利的养老是大好事,如果是只为自己,那便不算是“民主”的本意,只能算是个人自由(自私)主义的什么吧!
也许我又错了!不过,如从上古的历史社会来设想,三千年前,教育并不普及,尤其女性根本无法受教育。而且基本上,上古是全靠人力的古老农业经济社会,女性更没有自由独立谋生的能力,那么在家不从父,又要从谁呢?出嫁,当然也就是要有取得长期饭票的需要,不从夫,又如何呢?至于夫死从子,事实很明显,就不要多说了。但是还要知道,夫死、子小,还要“母兼父职”,抚养子女成人,试想那又是究竟谁从谁呢?如果你把“从”字只当做“服从”、“盲从”的意义来解释,那你这个中国人还没有弄通中国字的内涵,还需要再回去在“孔夫子师母”那里多学习学习吧!
说到“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的“四德”,这是有关妇女人格和人品养成教育的目标,不只适合于女性,男儿也同样需要有这种教养。
一个人的品德有了问题,不论是男女,当然是不受人欢迎。言语粗暴,或是刻薄贫嘴,或是出言不当等等,也就是一般人所谓的没有口德,那也当然不行。至于“妇容”一项,更不要误解是在选美。古文简略,它所谓“容”,是指平常的“仪容”整洁,不要故作风骚,给人做笑料。
“妇功”一项,过去在有的书上,要把“功”字读成“红”字,那是专指刺绣,或裁缝和精工纺织的技能。尤其在农业经济为主的农村社会里,这对于充实家庭经济更为重要。古老的妇女“四德”中的这一项,我觉得对于现代和将来社会中的女性,更为重要。
简单地说,还在二十多年以前,我有一个朋友的女儿,大学毕业了,和一位在外国的华侨青年结婚。他们在出国以前,奉父母之命向我辞行。我就对那位朋友的女儿说:你出国第一件最重要的事,还要去求学。我不是叫你去读一个什么博士或硕士的学位,我希望你去学习一种个人独立谋生的技术,如依一般女性来说,学会计也好。因为时代到了现在,尤其是婚姻制度快要破产了,爱情是抵不过面包和米饭的。
所以现代的女性,从小开始必然要学会一项专业独立谋生的专长,才能保障自己和夫妻的关系,这就是“妇功”的重要。这位小姐后来照我的话做到了,固然不负所望,也不出所料。在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古老社会里,虽然不是政府的明文规定,但在自然形成的风俗中,对于幼小男女的教育,尤其是“妇功”方面,早已自成为一种当然的行为。
长话短说,我们只举南宋诗人范成大一首《田家》的诗,便可呈现出一幅江南农村社会教育的真实画面了,诗说:
昼出耘田夜绩麻
童孙未解供耕织
另如清末的名臣曾国藩,当了那么大的官,但是对家中的女儿媳妇,每天要绩多少麻(做布的原料),织多少布,或者做鞋底,都有很严格的规定。其余的例子不胜枚举,也就不用多说了。
——节选自《原本大学微言》
“坤性至顺”,你研究《易经》很有意思,乾代表天也代表原始,代表丈夫;坤卦代表老二,代表妇女。这个坤卦,“利牝马之贞”,我们读《易经》,每个字都要留意,因为上古的每一个字包括很多的观念。
“牝马”是母马,那公马就没希望了吗? 所以卜卦卜到坤卦的时候,如果女的卜,哎呀好啊!如果妈妈卜更好,因为是母马好嘛,公马就不行了。牝马干什么呢?母马是跟着公马走的,所有的动物,不管牛群羊群马群到了晚上休息的时候,自然的,母的都到里头去,公的都在外面巡逻,要保护母的。所以诸位回去要多爱太太,不爱太太是不合理的。那个领头的公马一走的话,母马就跟着。
这个《易经》每一个比喻,你要把它性质研究透了,那你差不多对它的相有所了解了。现在讲到坤就是这个现象,“动则辟”,母马性也非常刚烈的。一个女性,你看她弱不禁风,如果没有丈夫男人在旁边,你要抢她的孩子,她那个凶劲比老母鸡还要凶!什么都不管,天地万物唯母最强,就是母爱,她要保护小的生命。所以这个坤卦的性情、性能是“动则辟”,不动则已,一动强烈得很,哗!门打开了。“静则翕”,一静就像花一样 收起来结果。
——节选自《我说参同契》
世界上一切的文化和宗教,从古至今都是重男轻女的。到了近世的西方文化演变,尤其是美国代表了西方文化一个很重要的环节,稍稍开始有点不同,男女好像变得比较平等了,其实也不见得。
有趣的是,许多宗教虽然重男轻女,但是到最后还是归到女性身上去了。像道教最后最大的是瑶池圣母,是玉皇大帝的妈妈。天主教最崇拜的是圣母。在佛教,最为大众所依的观世音菩萨,是以女身度众生的。这都是代表了母爱。
佛法素来讲平等,但是在戒律和规炬上,对女性还是有等差的,有平等中的差别。尤其是讲到修行,女性就必须先修到能够转成男身,才能成佛。一般素来是这么说,唯一不同的,有几本经典,一是《维摩诘经》,还有一本是很少见的《佛说月上女经》,以女身而成佛,与释迦牟尼佛问答,为佛所默然认可。第三本经是唯识法相宗最重视的《胜鬘夫人经》。这几本经真正讲到男女平等。
——节选自《维摩诘的花雨满天》
德慧近期课程安排
德慧鹊桥班丨3月18-19日 深圳
· 啼莺舞燕,春风十里不如你
德慧专题丨3月18-19日 北京 ·
爱、亲密关系与成长工作坊(系列课)
德慧专题丨3月25-26日
家道家风系列课:王凤仪化性研修班(初阶)
德慧鹊桥班丨4月8-9日 青岛 ·
啼莺舞燕,春风十里不如你
女子德慧大学堂
http://image2.135editor.com/cache/remote/aHR0cHM6Ly9tbWJpei5xbG9nby5jbi9tbWJpei9tRVBOSWlhbGRNM0lwWnB1c2w2ZzB6bVlmd1ZpYjl3bjloMk43TWVKVFV4R0V3cHhHaWFuZjhBRGR5N3paVDhlV0tDTzNzT1ljd2NKazV2aWJNUjkxMU0yTWcvMD93eF9mbXQ9anBlZw==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