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说 | 千古以来修养最重要的中心

分类: 导师之言 |
孟子曰:“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他说,你要晓得一个人,虽然做了很多的好事,结果不得好报,什么理由呢?你不要责怪人家,只问自己。当然最难的是自己的面孔,虽然做了好事,可是那个脸色,那个态度,太难看,令人受不了,这个地方要反求诸貌,所以外貌也很重要。
结论是“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要自己本身正派,不是讲这个身体,是说本身要站得正,天下当然就归之。
因此要想真正改变自己的命运,不是靠他力,不是靠上帝、佛、菩萨,是靠自己“自求多福”,这是破除一切迷信的真言。人,只要努力,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你感觉这个社会对你不适合,哪个朋友与你处不好,都是自己的原因。
所以先反求诸己,反省自己,不要怨社会、怨朋友,要严格检讨自己,找出原因,这就是“自求多福”。如果自己不先反省,而先怨社会、怨朋友,又有什么用?反而会“自求其祸”了。
所以孟子说:“仁者如射,射者正已而后发;而不中,不怨胜已者,反求诸已而已矣。”这几句话是重点,要特别注意。这是千古以来儒家谈修养、佛家讲修行最重要的中心。
他说行仁道的人和射箭一样,拉弓射箭的人起码先要把自己的姿势端正好,然后才把箭射出去。可是当一箭发出去以后,不能射中红心的话,对于比你射得好的人,绝对不可以产生怨恨,要自己反省为什么不能胜过别人,自己好胜、好强,并不算错,但是不能因别人胜过自己就怨恨别人,而要反求诸已。
做任何学问,也都是如此。孟子一再强调反求诸已,是儒家修养学问的中心,也是佛家修行的要点。一切都反转来,要求自己,反省自己,检讨自己;不是要求别人,更不是要求环境。
这一点,也就是仁术的道理。如果知道善行是好的,明知道而做不到,那就要在起心动念以及日用平常之间多加检点。修养不够的话,就会有时慈悲,有时不慈悲。
譬如有的人看见乞丐动了慈悲心,要拿钱给他,最初拿十块钱出来,想想太多了,于是换成五块钱,在丢给他时,心里已经有了讨厌的味道。也有时候,我们对别人的要求,前面七八次或许都能答应他,但是到第九次感到有点烦了,第十次就根本不理他了。
这也要自己好好反省,究竟一开始就不应该轻易许诺呢?还是应该有始有终地持续下去?又如有人自己财力并不十分充裕,但是看到孤儿可怜就想收养他;但是有人则认为不要自讨苦吃,不必直接收养,可以给没有孩子而喜爱孩子的家庭去收养,假手有充足能力的人去做,就更彻底、更妥当了。这是“术”的问题,是方法的问题,这也就是仁术的道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