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说 | 成佛的第一动因

分类: 导师之言 |
本愿是一个人的发心立志。学佛的第一个念头发得不对,也就是本愿的力量发得不对,后果就永远不对,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譬如说我们要盖个庙子,你为什么要盖庙子,为了修佛求功德盖庙子,那是小乘。你说我盖庙,发心初衷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修持,为后世的众生作为修持的道场,那是真发愿,这个动机就对了。
https://mmbiz.qlogo.cn/mmbiz/mEPNIialdM3Im4FhwnKwqjzzfianE47ibLiaxAQib1pa7o1ldgzOwnc2DKGxSAqq6adBT73ibGraNF3wv3peEwG4E7VQ/0?wx_fmt=jpeg|
你为什么念经拜佛?有许多人到这里来学打坐,我说你为了什么,你先讲,不准考虑。我为了身体。好了,为了自己身体好,我也教,但是把他摆在一边,因为他的目的自私自利,不是为了菩提道业。你说我学这个是为了佛道,自利而后利他,那还可以。在座各位,哪个不是为了自己?有些人则认为我现在还不能度人,先求自度,等将来有能力了再来度人。检查这种思想看看,全都是自私自利的观念作祟,如此怎么成道?如果能的话,我早就成了。
所以,学佛要特别注意一切佛的本愿,这才叫学佛。《楞严经》说:“因地不真,果招纡曲。”
释迦牟尼佛又继续告诉文殊菩萨,当药师如来开始学佛时,发了十二大愿。任何一位凡夫众生都是因地上的菩萨,也是因地上的佛,因为每个人都有资格成菩萨,有资格成佛。药师佛从凡夫众生发心修行时,那是他的因;最后他成了佛,成就东方琉璃光世界,那是他的果。这个果从哪里来?成佛之果由最初发愿的动机而来。药师佛所发的十二大愿,总归一句话,是“令诸有情,所求皆得”,要使所有的众生所求都能如愿。这是当初药师佛学佛修行的动机。我们也在学佛,发了什么愿?
关于“药师经”,各位要注意一个重点:佛说东方琉璃世界药师如来在发愿修行时,他的愿力构成了愿行,行就是行为,愿心实践成愿行,也就是由意识修持成力量,然后形成一个依附国土。所以,没有发愿、愿行,一切免谈!
现在讲药师佛开始发愿的果中之因,成佛而形成佛国是果位。为何能成佛?必须要以愿心为第一动因,这点是号称学佛者要特别注意的,我一再强调,如果没有依照佛法修持,没有发这个愿心,一切都是“梦幻空花”,毫无用处,犹如白居易的诗:
空花那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
这是学佛者要特别警惕自己的重点,否则不但玩弄了自己,也玩弄了别人,玩弄了这个世界。……一般人学佛,没有真正的愿力,只想空掉妄念,但是,你空得了妄念吗?永远空不了;即使空得了,那也不过是意识上另外一个境界,把意识造成一个比较相似于空的境界而已。所以,大家对真正的佛法认识不清,理既不通,事又证不到,往往盲修瞎炼的人,成千成万的就那么去了,所以学佛首先一定要真正的发愿。
真正学佛,除了发愿还要有正确的“见地”。要有正见非常难,有了正见才好谈修持,有了正见才能谈正行,见地不真,那么所有的修持都会走上邪曲之路。见地也就是楞严经所讲“因地不真,果招纡曲”的发心的因地。所以,学佛先要有正见,才能够起正行修持。
“渐令修习”,修习什么呢?要注意,修习一切菩萨行,菩萨行是什么呢?菩萨行就在菩萨戒本中,如弥勒菩萨戒本、梵网经戒本……等。总而言之,菩萨行就是很简单、很普通、很容易懂,却很难做到的八个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永远难做到的八个字。
所以,有了正见以后,渐渐使他们修习一切菩萨行,速证无上菩提,速证无上正等正觉,大彻大悟。
——《药师经的济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