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说 | 辟谷断食的经验(三)

分类: 导师之言 |
道家守窍有各种各样的古怪之处,现在我贡献诸位最稳当的方法,我是不主张守窍的,当然偶尔也可以用。我不说滑头的话,你们自己去研究。偶尔可以用,知时知量,还是火候问题,最稳当的是守中宫,不会错。中宫准确地部位,就是心窝子之下,用八个指头横着叠起来,在肚脐以上,差不多四指的地方,不是在肚皮表面,在这个部位的中间。守中宫修久了的人,有一个效果很快会出来,就是饮食可以减少,甚至可以一天吃一餐都没有关系。在《孔子家语》中孔子说“食气者寿”,吃气的人,不靠五谷饮食的会长寿;“不食者神明而不死”,乃至服气都不需要了。我们这位老师圣人他都知道,可见道家的方法是准确的。
男女老幼最好守中宫,这样至少胃健康,守窍不如守中宫,这个我倒同意。你们守上窍、下窍,问题多得很,修道到最后,还是靠这个中宫起作用。修到中宫充满了的人,可以不吃饭了,就是道家说的 “气满不思食”。当然不要故意饿!有两个同学这两天不吃饭,我警告他,你弄到胃出血开刀我不负责。这不是玩的,要中宫气充满才可以不吃。你说我吃不下,这是病,能够一个人吃得完一桌酒席,或者可以不吃,这个叫不吃。你说我吃下去不舒服,也是胃病,不叫工夫到。所以真正工夫到了,一桌菜饭可以吃完,胃口大没有问题,不过吃下去打坐会昏沉想睡觉,要花半天帮助消化。不吃的话也可以个把礼拜不吃,这个才是工夫。
中宫在五行属土,这个土究竟指的是什么呢?道家有一个名称,叫“真意”。提到真意这个名称,我们又有值得研究的地方。佛学讲唯识的第六意识我们大家都容易了解,第六意识的根是第七识,叫“末那识”,也叫做“意根”,佛学名称又叫“俱生我执”--与生命同时来的那个我。这个我不用思想去想他,生命自然有我,是本能的活动。这个“末那识”有时在别的佛经上,就干脆用中文“真意”来代表。如果我们研究学术思想,就看到唐代以后佛道两家思想上有了交汇,修持的方法也融会了。真意在道家就是真土,这个是戊己土。所谓真意真土是什么呢?就是有念无念之间,也就是“一阳初生处,万物未生时”那个一念不生的境界。
禅宗佛家讲空,一念不生不是没有东西,是有个东西,这个东西就是真意。唐宋以后的禅宗灵知之性这一念,有形无形停留在中宫内外,没有妄想没有杂念,这个是内丹基本的一步。所以“皆秉中宫,戊己之功”。拿佛家来比喻,这个时候等于是无念,无念之念是为正念,永远定在这个境界。对于身体方面,就停留在中宫这一部位。保留久了而静极,用老子的话,就是“致虚极,守静笃”。“致虚极”就是空到极点,静极空极在这个中宫,五行就归元,就集中起作用了。正统道家,在这个时候,真正的精气神才搞得清楚,它的消息才来,才能把握得住。但是不要过分,因为无念太过,虚灵太过,要出毛病的,这个就是火候问题。
那么要如何来调呢?在这个境界久了以后,把药物调整好才可以谈服食,吃这个丹药。为什么无念清净境界要吃丹药呢?在理论上没有办法懂,如果真做功夫,到那个境界就晓得,若有若无之间,并没有一个有形的东西,但是的确有这么一个作用。所以老子说,“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空空洞洞,若有若无之间是有东西。你说真有吗?没有,也就是佛家讲“非空非有,即空即有”。
在道家有形的修法是守中宫,中宫就是真意,也叫做真土,所谓“住意”--意识住在中宫。不管男女老幼,如果用有形有为的道家修法,守上丹田或者守下丹田,通通不及守中宫可靠稳当。但要说明,这些都是有为的修法,不是无上道法,无上的道法是无形的真意。拿佛家来比较,佛家唯识的八识中,第七末那识就是“俱生我执”,那是没有思想意念以前,它天然若有若无的有这个我相的存在,这个是意根的作用。所以唐宋以后的道家讲无上道法,所谓真意,它采用的名称就是佛道两家的混合。真意真土的境界,在若有若无之间不守任何一处,心境都摆在中和的状态。
真正的戊己土,是真土是真意,不在有形的身体内、外、中间,但是与身体的中宫之气有关系。所以到了中宫之气充实了,就是道家所谓“气满不思食”,这个时候自然可以断除饮食;不是完全断去,是不吃饭的时间可以拉长。“精满不思淫,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到了这三种境界我们也不要把他看得很高,在我看来基本上等于孟子所讲的“有诸己之谓信”,在道家来讲道已经上身体了。大家修道找工夫,找那个境界找不到;等它自然来找你时,自然清静了,自然要进去那个定境。我们普通修道不管你气脉通了也好,别的什么也好,道还没有上身呢!只能说“可欲之谓善”,只是喜欢做这件事而已。
——整理自《我说参同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