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员分享:生命的自我管理

(2013-07-23 14:32:56)
分类: 学员分享

生命的自我管理

唤醒真正的自己·上海班  学员分享

 

2013年6月22日至23日,我参加了德慧女子大学堂上海班的学习,报名是由姐姐安排的,她觉得这期课程班的老师及授课内容或许对我这个做医生的弟弟比较相应些,同时,由于她是大学堂一期的学员,也就有了更多的了解与推介。行前虽然看了一些资料,但这个班究竟怎么个上课法确实没有目标与想法。

21日中午下夜班后即赶赴机场,傍晚即入住了xx宾馆,这里距上课地点只需步行几分钟,如一斋,一个闹中取静的地方。          

上午8:30我到了课堂,二楼靠东头的一间约40平米的房间,墙上挂着一幅幅精美的唐卡,地上摆着供打坐的草编蒲团,还有几张茶几。未进房间,一股宁静的气息就已扑面而来,随着就坐,天籁般的歌声就捉住了我,我翻看着手中的资料,心却跟随着歌声飘荡,我感到自己似乎要开始一段新的神奇旅程,以至于原本计划趁着早到先和校长打个招呼都自然而然放到一边。         

9:00正式上课了。屏幕墙面上出现了南怀瑾老师的相片,王红校长带领大家肃立并向南老师静默三鞠躬。我没想到会是这样的开课仪式,有点发蒙,心一下子震颤起来。心中似乎在说:南老师,我来了。 从1995年开始,我学习传统养生修炼文化就因为接触了南老师的著作《如何修证佛法》而多了一位极其重要的明师,十八年来,南老师不仅以他的智慧开启了我学习佛学的大门,更以他广博圆融的学识、慈悲平实的心行给予我现实人生的教育与启示。曾经几次动念前往太湖大学堂,只为能看老师一眼,却因种种不相应而终失机缘,不成想,在这一刻我与老师进行了近距离的接触。我的心纠了起来,眼泪不自觉的往下滚,我下意识的知道我为什么会来上海听女子德慧大学堂的课了,也知道我应该怎样去听大学堂的老师授课了。我知道,南老师在此呢,我应该放下一切,打开心灵,用一颗修炼的心去接纳老师所传授的德慧;去感悟老师们所呈现的德慧;去反求诸己修炼提升内心的德慧 ;去回报奉献所收获的德慧。        

21年前,我得了一场大病。病来如山倒,我一下子跨了下来。做为一位在大医院工作的医生,自然,我得到了最好、最权威的治疗。半年,病情有所控制,但仅此而已,专家说没有更好的办法,回去养着,至于预后,背地里专家说争取保十年。我自然痛苦,更多的是迷茫,且百思不得其解:怎么好端端的一个年轻人就得了大病呢,况且我还是一个受过系统医学训练的医生,如今,不仅没有预防到疾病,甚至还治不了自己的病。我不甘心,俗话说,西医不行看中医,中医不行看气功。我开始接触中国传统身心养生修炼文化,这才明白自己为什么得这场病了。一切都是生命规律的体现,一切都是因果的业缘。我们对生命太缺乏整体的了解了,我们对自我与自然之生命做了太多违背规律、违背道德的事情。从此,我开始踏上了认识自我生命以及调节把握自我生命的道路。这是在听石立军老师讲解"生命资产的科学管理"时沟起的我的回忆。

 

学员分享:生命的自我管理

 

感谢石老师,她更全面、更立体、更深刻的整体医学的概念、理论让我对一些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开阔了眼界。老师通过一个个实例,告诉我们:生命是有规律的,健康是可以把握的,疾病是可以治疗的。老师告诉我们,每个人珍贵的生命资产需要科学的管理,而管理的主人是我们自己。老师告诉我们,每个人首先要爱自己,只有懂得如何爱自己才能进一步明白如何爱别人。老师还告诉我们,爱自己只是生命资产管理的第一步,唯有大爱才能提升生命资产的品质。这让我想起自己养病、修炼身心的这些年,由于局限于自我身心问题的调节与修炼,虽有进益,但患得患失,烦恼多,障碍大,就是因为缺乏高度,没有大爱的眼光,对生命资产的内涵缺乏更深层次的认识理解,面对问题总在低维度中打转转(借用刘丰老师传授的知识),解决的自然只能是低层面的问题。有的同学可能一下子难以明白,老师谈生命管理怎么又谈到爱、说起大爱了呢?其实,这恰恰是老师课题的精要所在。生命资产是客观实在,科学管理是规律方法,大爱则是根源、是灵魂。没有大爱,我们无法认知生命资产的丰广博大;没有大爱,就不可能根本接受科学管理中的道德理念;没有大爱,就远离了自然生命的本质源头。

 

学员分享:生命的自我管理

 

在我们享受了一顿生命健康的大餐之后,下午,迎来了王海峰老师的艾与爱。如果说上午石老师讲的课是重在道与理,那么,下午王老师的课则是着重于技能,着力于生命存在调控的具体方法技术,所谓道以法显,法以术立。这堂课对同学们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适应性,老师的授课生动形象,可以看出他对这一专业的深研与领悟,这样的医师虽然还没有名医的资历与名望,但不乏让人有信任感,这一点无论对医对患都很重要。正是在这种信任感召下,当老师在讲到推脊的手法时,我一念而起,自荐做现场的模特,以供老师做更直观的演示,看似做了奉献,实则我享了先利了。当老师的双手提捏起我的皮肤并柔缓上行时,我体会到了中医手术的精妙。王老师的手法与我既往的体验大有不同,柔而有韧,缓而不滞,重劲道不重力道,轻形式而贵内感。我似乎一下子对中医、对经络有了新的感悟。很抱歉!王老师,先前末看重您,失礼了。您不仅让我们学到了实用有效的养生保健技术,我们更从您课程中不时自然流露出的爱心、善愿感受到您做为一位医者的仁德之心,诚如您说的艾即是爱,愿艾将爱带入人间千家万户。

 

试问要喝完一小杯水需要多少时间呢?我的既往经验是至多几秒钟,但是,在上海班的课堂上,谢一源老师却做了如下的布置:每个人桌前都放一小杯水,喝这杯水分五个步骤:1、把手放到杯子边,2、端起小杯到嘴边3、一滴滴的慢慢喝水4、放下杯子5、将手归位。整个过程至少要用半小时以上,每个步骤平均用时,动作不能停顿。这是喝水吗?这不是折腾人吗!是的,这就是折腾人,折腾自有折腾的道理。我放下疑惑按照老师的要求开始体验。我感到时间的漫长,内心有些燥动。这半个钟头怎么过,如何保持饮水的纯净心念?如何完成对眼前这杯水半个小时的亲近过程?我想象着这杯水在西天,在拉萨,我在去西天取圣水的路上。一路上虽然艰辛,但对圣水的渴望、取水的信念不变。终于到了,水未到口边我已闻到了水的味道,我是第一次体会闻到水之味。接着,一滴一滴,一生中没有如此珍惜过水,水也瞬间给予我回报。在我喝了七八滴(口)时,我打起了饱嗝,每喝一下都打,持续的状态让我顿感奇异 ,不过是一小杯水而已,怎么就如此反应,不是心理暗示哦,真的上腹有饱胀感。我忽然悟到这是水的质量发生了变化。水喝完了,依然是沉静的状态,柔缓绵贯的动作,直到过程结束。在新鲜的体验之中我忽然有一种失落,我们平时是不是事事都太直接、太浅显了,我们总把重心集中在结果以及获得结果的过程上,却对结果的起始与终结意义缺乏透彻的了悟,如同饮水,我们只是需要水,一旦水入口中,水对我们就消失了,我们从没有体会水的生命历程,只是将其做为我们生命的附属停留于口腔,局限在舌尖。这半个小时让我体悟到一种生命周行的流畅。       

一杯水有一杯水的味道,接下来的水世界里,谢老师让我们体会到:同样的一壶水,不同的人倒水,体现出了不同的口感,让我们自己的心、他人的心通过水的灵性相通。印象深刻的是,谢老师通过念佛号加持使两杯水呈现不同的品性,进而提示心念对水的深刻影响。善心善愿很重要,恒久保持善心善愿更重要。如果短暂的加持就已经使水发生了变化,那么,在我们不断的努力使自己保持恒久的徳慧状态下,我们生命存在中占三分之二的水分又如何不呈现美好的状态呢?水是生命的基础,是所有生命活动的要素,我们的健康自然有了更多的保障,而我们对水的认识与感受也是我们对自我生命的体认与感悟。 道德经有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学员分享:生命的自我管理

       刘丰老师曾经在博客里讲过一件事:一位领导干部,身患晚期癌症,病情已至终末期,此时特殊的身心灵状态让她痛苦与焦虑。她并不是怕死,但对死亡之后的未知却充满了不安。刘丰老师应邀与病人进行了沟通交流,讲解了生命现象存在的意义,梳理了生与死之间的关系以及生死之间生命的方向。这位垂危的病人很快得以释怀,恢复了平静,并生发了新的生命希望,离去时平和、安然。
刘丰老师给我们讲授的是"生命的能量无处不在",他从科学的角度深入浅出的为我们解读了生命存在的现象,以及现象背后的超感观存在,在我们人类的视角为三维所局限时,生命的多维本质早已把我们的世界含盖而尽。
在同学们提出"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一问题时,刘丰老师回答:"生命的意义在于提高生命的维度"。一语入耳,我恍然有了更深的悟解。

一段时间以来,亲朋好友同事在有问题困难,尤其是思想心理方面有了烦恼、困惑时愿意向我述说交流,我也尽一己之力争取与人消解,然而,许多时候,说尽道理,言尽利害,一切都清晰明白之后,朋友一句:"我放不下"让所有的努力消散。如此几番后,我生起了灰心,明明有路走,明明不上路。其实,不必说别人,自己又何尝异于他人。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纠结、执着于自己的健康、自己的合理需求乃至自己的所谓正确,在与外在的人事物交集、冲突中表面似乎超脱,内心却难以退让或放弃,左冲右突,却总是不顺当、不如愿。在一次次苦头吃多了之后,才渐渐明白只要陷在这个有形的世界上打转转,就永远不能摆脱有限世界的束缚,一切都要回归自心,回归根本,在灵魂上做文章。刘丰老师的这堂课让我已有的认识概念更加淸晰明了,也更加领会了《金刚经》里的真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是的,三维现实中的问题,无论多有意义和价值,相对于高维世界都是不足道的,唯有放下对现实的一切执着才能通向生命的彼岸。
     生命的根本意义似已然在此,但我们却知之甚少,距之甚远。想想前面提到的那位病人,她是幸运的,在特殊的临终关怀之下,她最终找到了生命的方向;她又是不幸的,直到生命存在的末期才明了生命的意义。想一想我们自己,是幸运还是不幸呢?生命无常,每个人都无法预知自我生命存在的结点,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人都处于未知的临终状态,因此,我们或许应该提前一步,将临终关怀转进为临终前关怀,如是,则当下就是我们的临终前。
     假如,此刻我就处于生死边缘,死亡近在分秒之间,我是否安然处之?我不知道。是否如谢一源老师所讲述的那位面对歹徒的凶刀一次次刺向自己的肉体要害只是一心不乱的一遍遍念诵佛号从而奇迹般获得生还的年轻姑娘?实话说,无论我多想达到这种境界状态,此时的我还做不到。
     显然,小姑娘那一刻是处于临终前状态。因为,在如此的残杀下,生命是必死无疑的。但小姑娘得到了常人眼里最好的临终前关怀,这是佛菩萨的关怀,更是她自我内心的关怀。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对这种信念长期的磨砺、修炼,生命之花是不可能得到如此的眷顾。关键时刻,生死当头,嘴上的任何真理毫无用处,唯有真实的心行修炼才是硬道理。正应了老话:自助者天助,命运只眷顾有准备的人。换句话说:生命的花果只眷顾超越生命的人。
       生命在我们自己手中,在我们自己心中。
       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看到了久远以来的至、圣、真、佛,他们无限光芒的关怀永恒照耀。
     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受教于如此亲近的老师、大德,他们就在身边,体贴、关怀、引领着我们。
      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已踏上了返观自心、追随德慧、关怀生命回归的历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