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母亲的艺术——文汇报专访中国女红坊创始人陈曹倩

(2012-08-07 12:17:52)
标签:

德慧大学堂

教育

王红

陈曹倩

中国女红坊

分类: 慧文

母亲的艺术
——文汇报专访中国女红坊创始人陈曹倩

  别人与自己对自身的期望之间,总存在着极大落差。你出生于么家庭,人们会认定你的身世;你在么地方工作,人们会认定你为么服务;你加入某组织,人们会认为你有利益冲突不能持平。

    于是有人选择利用这些期望,有人只安分做着关心的事情,陈曹倩属于后者。

                                   母亲的艺术——文汇报专访中国女红坊创始人陈曹倩
  虽然丈夫陈履安是台湾前监察院长,曾以候选副总统的身份伙同连战参加1996年台湾总统大选,但陈曹倩强调自己只是居于台湾的香港人,才不是所谓的官家夫人。母亲的艺术、母亲的传统、母亲的历史,陈曹倩关心的只有这些,要谈政治上的东短西长……还是放过她吧。

   
  早前香港文化交流基金会和信和集团的“香港艺术”,邀请了母亲的艺术基金会与陈曹倩来港,在奥海城举办“母亲的艺术──文化的保存与振兴”展览。
   
  陈曹倩在1996年成立的女红工作坊,后来创办母亲的艺术基金会,近年都在致力推动女红艺术与美学。
   
  “女红的范围,即是妈妈手作的东西。妈妈做的东西完全给家里用,全都是软性物料的东西,范围包括织布、染布、缝纫、刺绣、做鞋帽、做玩具、剪纸……”

    “无论是西方人或东方人,大家对妈妈做的事情都感到陌生。其实妈妈做东西送给家人是很peaceful的事,里面包含很多祝福,要令今天的社会变得平和,母亲的艺术很值得promote。”
  “例如老虎很凶猛,但传统的妈妈会把这些老虎做得可爱,令小朋友很欢喜。小朋友从小就不怕老虎,也变得有信心和安全感。现在中国最需要提倡这些妈妈艺术精神。”
 
   陈曹倩的语气很轻,谈到不认识的事情,往往点到即止,像不问世事的闰房妇女;但谈到母亲的艺术,她说到嘴都干了也要谈下去,湘绣粤绣蜀绣,大江南北,那刻却变成带领群众的文化宣传家。对陈曹倩来说,母亲的女红可谓传统中国文化最珍贵的一部分。比如说以前女儿婚后生下孩子,婆家会跑到村中每户人家拿一块布,弄一张百子被,那是整个社群的互动。她认为,现代人随处都买到孩子的衣服或者被铺等东西,已没有这些用心做的部分。


都是母亲的梦
   最初记者以为陈曹倩对女红的认识是源于家学。实则不然。
 
  “妈妈在上海长大,作风比较摩登,小时候织给我们的是毛衣,也懂得勾东西。不过我有一位姑妈,是很传统的中国人,在乡下出来,针线做得好。她小时候就做过一张被,是六角形的,用我姊妹表妹的衣服碎布拼成,当我从香港到美国读书以前,她把被送给我的,在美国读书时我也常用,直至到台湾以前就收好了。”
 
   陈曹倩喜欢逛老旧的古董店,最初看见女儿家闰中绣给朋友的荷包,留意到上面不同的花样和图案就觉得很美,看到小朋友围巾上的唾渍就觉得可爱。从那时开始,她看很多相关资料,发现中国传统女红是一个未有人研究的部分,于是她开始收集那些物件和图片。后来更成立女红工作坊和“母亲的艺术”等,做女红文化保育工作。
 
   陈曹倩也尝试回到内地考察,到过西藏、山西、安徽、贵州、云南等地看民间文化。她留意到现在仍有不少妇女做女红,但都很粗糙,现在很多人不懂刺绣,例如在湖南有很多小朋友懂得绣,但只是作为绣房的制品去卖而已,已没有了妈妈送给孩子的心意。
 
   在考察的过程中,她也得到一些珍贵的宝物。
 
  “陕西的库淑兰是中国的国宝,她在80几岁时过世了。我收藏了她最大的一部剪纸,长3米的。全世界只有三张,第一张在我这里,第二张在陕西博物馆,第三张在欧美的博物馆。”她指库淑兰剪纸的内容是关于剪花娘子。“库氏一生很苦,又穷,山东人丈夫经常打伤她,但她很乐观,经常把唱的歌编成故事,是个很乐观的人。”
  “一般的剪纸是红色,但她用上了彩色……陕西全都是黄土地,哪有彩色?这些都是她的梦。”

 

不谈国情只谈软性
   陈曹倩膝下有四名子女,女儿郑丰是著名的武侠小说家,有没有绣一些小工艺给女儿?
 
  “我有做这些东西给他们,但我只会一点点绣花,因为需要很年轻去学。”
   那你有没有教郑丰做女红?
  “我曾教过她做一点荷包,但她是用笔,我是用针的……我说,你不一定真的会做,只要你愿意Appriciate我做的事情就行。有些人会欣赏,有些人负责传承下去就可以。如果没有人传承,这种艺术一个世代就会消失,以后的女孩都不会做。”
 
   作为一个台湾人,经常往内地去考察,说不定会对两岸的关系有点看法。可是陈曹倩明显不愿多谈国情政治。
  “因为我对政治没有兴趣,虽然我们家是政治家庭,但我的兴趣却在这些软性的事情。”
  于是夫妇出席的大小场合,会有很多人走到陈履安身边,要他发表一些政见。
  “当然我先生在台湾政府做事那么久,很多人对他的意见很期望。当然他也觉得有些软性的东西,整个社会都会不同一点,气质亦不太一样。”

 

一人之力转移风气太难
   陈曹倩认为我们的社会太缺乏软性一点的东西。她指中国近年都发展硬件,例如经济、信息科技、工业等等,可是却没有做软性的东西。她有感缺乏软性文化去安定社会,社会会变得很疏离和复杂。
   
   研究女红文化多年,陈曹倩不时提及日本。除了拼布的技术,她也有观察日本的文化发展。“他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政府重新思考应向哪个方向,经济科技和软文化,他们两面都会进行。中国和很多国家都不认识,只有一只翅膀的鸟是飞不起的,一定要有软性文化去平衡,国家才会平和得多。”
 
   由是如此,陈曹倩一直都在做母亲的艺术,只是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多年来没有多少人知道。
 
   她在台湾做女红推广工作多年,办过的女红工作坊与教学班也得到回响,可是她感到“绿色的台湾人”对女红艺术没有太大印象,甚至认为太中国化。她认为台湾的母体文化都是从大陆来的,虽然她的身在台湾,但文化的心已经在大陆里面了。
 
   于是除了到内地作民间考察,陈曹倩也有做不少宣传的工作,例如06年,她在上海与上海市妇女联合会合作做展览,得到不少回响,然而始终势单力弱,欠的是政策支持:“如果政府可以做这方面的工作,透过政策,很快就可以把这文化传到全国去,让百姓都知道这个决心,认识这些东西。”陈曹倩强调除了中国应尝试在保育女红文化方面,找一个特别有特色的地方作为模范,然后在政策上提供空间,再以外国专家或传统艺术组织提供意见,做仔细的三至五年的计划,就可以把这种传统重新振作起来。
 
   大计太广,记者未能一一尽录。在库淑兰的剪纸下,陈曹倩的身躯显得小巧与弱不禁风,并不是那种以气势改动社会风气的“传道者”,然而她的丰收亦可期待,因为世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