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艺术——文汇报专访中国女红坊创始人陈曹倩

标签:
德慧大学堂教育王红陈曹倩中国女红坊 |
分类: 慧文 |
母亲的艺术
——文汇报专访中国女红坊创始人陈曹倩
别人与自己对自身的期望之间,总存在着极大落差。你出生于什么家庭,人们会认定你的身世;你在什么地方工作,人们会认定你为什么服务;你加入某组织,人们会认为你有利益冲突不能持平。
虽然丈夫陈履安是台湾前监察院长,曾以候选副总统的身份伙同连战参加1996年台湾总统大选,但陈曹倩强调自己只是居于台湾的香港人,才不是所谓的官家夫人。母亲的艺术、母亲的传统、母亲的历史,陈曹倩关心的只有这些,要谈政治上的东短西长……还是放过她吧。
早前香港文化交流基金会和信和集团的“香港艺术”,邀请了母亲的艺术基金会与陈曹倩来港,在奥海城举办“母亲的艺术──文化的保存与振兴”展览。
陈曹倩在1996年成立的女红工作坊,后来创办母亲的艺术基金会,近年都在致力推动女红艺术与美学。
“女红的范围,即是妈妈手作的东西。妈妈做的东西完全给家里用,全都是软性物料的东西,范围包括织布、染布、缝纫、刺绣、做鞋帽、做玩具、剪纸……”
都是母亲的梦
“妈妈在上海长大,作风比较摩登,小时候织给我们的是毛衣,也懂得勾东西。不过我有一位姑妈,是很传统的中国人,在乡下出来,针线做得好。她小时候就做过一张被,是六角形的,用我姊妹表妹的衣服碎布拼成,当我从香港到美国读书以前,她把被送给我的,在美国读书时我也常用,直至到台湾以前就收好了。”
“陕西的库淑兰是中国的国宝,她在80几岁时过世了。我收藏了她最大的一部剪纸,长3米的。全世界只有三张,第一张在我这里,第二张在陕西博物馆,第三张在欧美的博物馆。”她指库淑兰剪纸的内容是关于剪花娘子。“库氏一生很苦,又穷,山东人丈夫经常打伤她,但她很乐观,经常把唱的歌编成故事,是个很乐观的人。”
“一般的剪纸是红色,但她用上了彩色……陕西全都是黄土地,哪有彩色?这些都是她的梦。”
不谈国情只谈软性
“我有做这些东西给他们,但我只会一点点绣花,因为需要很年轻去学。”
“我曾教过她做一点荷包,但她是用笔,我是用针的……我说,你不一定真的会做,只要你愿意Appriciate我做的事情就行。有些人会欣赏,有些人负责传承下去就可以。如果没有人传承,这种艺术一个世代就会消失,以后的女孩都不会做。”
“因为我对政治没有兴趣,虽然我们家是政治家庭,但我的兴趣却在这些软性的事情。”
于是夫妇出席的大小场合,会有很多人走到陈履安身边,要他发表一些政见。
“当然我先生在台湾政府做事那么久,很多人对他的意见很期望。当然他也觉得有些软性的东西,整个社会都会不同一点,气质亦不太一样。”
一人之力转移风气太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