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平凡的世界》共有三部,第二部以农村开始实行生产责任制,包产到户,公社集体化生产逐步瓦解切入故事。个人认为,文中的环境描写,人物活跃的心理活动描写,喜悦,痛苦,激动,挣扎等,都描绘地淋漓尽致。人物关系框架紧密,使整个故事贯穿自然,起起伏伏,引人深思。
孙少安在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办起了烧砖窑,后来引进机器扩大规模,从之前双水村最贫穷的人一跃成为“冒尖户”,人人眼红羡慕。而正是由于他的发家致富,家庭矛盾激化。最贫穷的时候,孙少安,他的妻子,父母,弟弟与妹妹,都居住在村里饲养院的破窑洞里,一家人在艰难的时候咬紧牙关一起过日子,从未有过争吵,贫,但其乐融融。办起烧砖窑后,家庭富裕,妻子首先要求分家,不再与父辈居住在一起。孙少安是家里的老大,一直以来背负的使命就是孝敬长辈,照顾弟弟妹妹,从前贤良淑德的妻子突然变得蛮不讲理,甚至敢于与他吵架,一定要造新的窑洞,并且独立成户,不再与父母亲住在一起。平时买的油盐酱醋送点父母过去,妻子自然不介意,但若金额一大,便是拉下来了脸色,不情不愿,即使这点金额对于暴富的他们来讲微不足道。新的砖窑砌好了,他不顾妻子的反对去接父母过来住,父母立刻回绝了,让他们过小两口的生活。以至后来,孙少安偷偷塞零花钱给妹妹时,妹妹都两眼洼洼地不肯拿,懂事地说,“这钱我不能,拿了嫂子一生气就要与你吵架,我不想见你们吵架”。在这个情境下的孙少安,内心痛苦而挣扎,他完全不知该如何化解这样的家庭矛盾,男儿有泪不轻弹,他回去的一路反而流下了眼泪,不停地问自己,为什么穷苦的时候一家人可以在一起,富裕了却要落得分家的光景。其实这样的家庭矛盾,直至现在,一直存在,或者根本无法化解。究其原因,社会虽然一直在进步,但是人性根本存在的劣根性,如自私,贪婪,懒惰等从未因为社会演变而使每个人都崇高甚至无欲无求,或者可以说社会的物质化演变使这些劣根性暴露的更加无疑。婆媳关系紧张,老人流落在外子女拒绝赡养这样的现象新闻上时常出现报导。关于金钱,也有贫贱夫妻百事哀的传统说法,也有人不断抨击当今女性过于追求物质,这些现象都曾是热门话题。以上观点,只是针对文中故事所体现的社会现象,而今社会也同样存在。
孙少平是孙少安的弟弟,高中毕业之后在村上的学校担任教师。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许多家长就让孩子辍学回家务农,学生大幅度减少,孙少平也被免去了教师的岗位回到家中务农。在家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原本看似平平淡淡也能度过一生的生活方式,孙少平的心中却久久不能平静,他向往着更广阔的天空,向往着追求自我,超越自我。于是他踏上了背井离乡,只身一人来到黄原大城市的征途。他什么技术活都不会,唯一的能做的就是出卖力气,成为一名揽工汉。灰头土脸,扛着工地上的各种建材,一天下来,背上全是伤,可他偏偏不服气,为了证明自己有力气,每次都比别人多扛几包。我也曾读过《逃离北上广》,《寒门再难出贵子》,十年前的《我奋斗了十八年,才坐在这里与你喝咖啡》,十年后的光景却是我奋斗了十八年,仍然不能与你一起喝咖啡。没有离乡之前,孙少平的内心一直在挣扎,后来他对父亲说,等我在外面闯不下去了,我自然会回来。这一部分的心理活动恰如现在的年轻一代选择奋斗的时候。逃离北上广写到,回到二线三线小城市,看似过上平稳安逸的生活,实则不然,北上广纵然竞争激烈,物价飞涨,但是对于一无所有的年轻一代,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而你回到故乡,就是个拼爹的地方了。就像有个作者愤慨地说道,我在北京与同样热血四溢的同伴通宵达旦赶策划,说服客户,我用我的拼搏与激情在生活,凭什么就该被亲朋好友指责这是不正确的,就该回到故乡娶妻生子安稳一生(原文的话忘记了,大概是这么个意思)。
孙少平虽然在成为揽工汉的生活中艰辛至极,但他的努力与从未妥协,也让他收获了爱情,一路也有对他伸出援手的人。所以,有人逃离北上广,自然有人驻守北上广,寒门再难出贵子也并不代表一个贵子都无法诞生,不懈与努力也终会闯出一番小天地,好运也会眷顾。
当然,无论是哪种生活方式的选择,都是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对生活的标准是自己制定,无论哪种生活方式,自己喜欢便好。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经得住时间的洗涤,无论时代如何变化,而文中的精神世界始终能带给我们启示,推荐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