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汉《圜钱》长垣一釿
标签:
古代钱币教育历史收藏杂谈 |
分类: 秦汉-战国 |
战汉《圜钱》长垣一釿
“圜钱”又称“圜金”、“环钱”,是战国时期铸行的一种圆形货币,主要为青铜材质,流行于当时的秦国、魏国。圜钱有两大类:一是圆形圆孔,比较原始;二是圆形方孔(由圆形圆孔逐渐演变而成)。初期圜钱的穿孔比较狭小,以后逐渐变大。圜钱的正面铸有铭文,反面则无任何文字。圜钱是由古时的玉璧和纺轮演化而来的。钱体所铸货币单位的不同,即、以“两”为单位的、以“釿”为单位的,还一种以传统货币单位“刀”为名称的齐、燕圜钱。
圜钱”在战国中晚期,是一种进步的铸币形式。最早的圜钱产生于政治经济较为先进的魏国。如面文“垣”、“共”字等。这种形式的钱币,比起“布币”、“刀币”便于携带,也便于互相接受,符合商品交换发展的需要。它的出现兴起了一种新的铸币体系,在战国时期为各国先后所效仿。先是赵国、秦国仿铸,后有齐国、燕国仿铸。
长垣,地名,古代城邑名。西周时属卫国。春秋时期,卫国于长垣之地同时置蒲邑(今长垣县城)、匡邑。战国时期,卫之匡邑、蒲邑,被魏国兼并,在今县城东北5公里的陈墙村一带,置首垣邑。此地在当时有一道长墙,或曰防垣。此防垣或用于防水,或用于防兵,此时已有“长垣”之名。据《战国史》载:“魏在沿黄河地区还有圆钱(无郭)流通,铸造的城市主要有共、垣、长垣(今河南省长垣县东北)等城。长垣所行用圜钱有‘长垣一釿’、‘长瞏一釿’。当时铸钱铭文多是地名,可见当时的防垣很长,故称长垣,长垣名由此而来。围魏救赵就发生于此,史称桂陵之战。今如果从濮阳去开封要过长垣县,可以驻足去寻觅星星点点的长垣遗址。
前一篇:元末《天佑通宝》背三样钱
后一篇:元代《至正通宝》背蒙汉文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