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洪武通宝》背三钱

标签:
古代钱币历史收藏图片文化 |
分类: 明代 |
明代《
洪武通宝》背三钱
明初期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命京城(南京)工部宝源局及各省宝泉局铸行“洪武通宝”,由工部主管铸钱,下设宝源局。朱元璋为避讳元朝的元字,把所铸之钱钱文一律叫通宝而不叫元宝,洪武通宝钱制沿续元末朱元璋所铸“大中通宝”的形制,分为五等,洪武八年,发行“大明宝钞”纸币,规定大明宝钞每贯合铜钱一千文或值银一两,宝钞四贯合黄金一两。并且实行铜钱与宝钞并用的政策,但禁止金银流通只能向政府兑换。明朝为推行纸币的流通,当年就停止了中央及各地方钱局的铸钱。到第二年全部停铸铜钱。明朝洪武十年,又恢复宝源局与各省钱局铸小钱至洪武二十年后又停铸,洪武二十六年,改变钱制,重新铸五等钱,按洪武元年铸行规定,后又改铜钱每文重一钱两分。其它四等钱依照小平钱之重递增。洪武二十六年七月只准京师宝源局铸钱,其它各省再次停铸。到八年因宝钞流通受阻,为坚决实行纸币制度再次禁止使用铜钱。直到明宣宗宣德末年历时长达四十一年。明朝洪武年间在明代以白银作为法定的流通货币,在流用交易中通常大额用银,小额使钱白银与铜钱组成了明代的货币主体。而在明代初期曾用钞不用钱,后钞滥贬值严重而改为钞钱兼用,以纸币为主。洪武通宝铜钱总量遗存较多,但在各式类别中存量不一故其遗存有普有珍。

前一篇:明代《大中通宝》背浙折十
后一篇:南宋<建炎重宝>篆书当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