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 嘎拉哈钱 一组四品

标签:
古代钱币历史收藏文化图片 |
分类: 辽代-契丹 |
辽代 嘎拉哈钱 (羊髌骨)一组四品





嘎拉哈钱:这是辽代的一种特殊的钱币,“嘎拉哈”是鄂温克、达斡尔语“嘎尔出哈”的音译,是哺乳动物普遍具有的膝盖中的一一块骨头。“嘎拉哈”学名为“髌骨”,是羊、猪、鹿、狍、麋、獐等后腿的胫骨(前腿没有)。近年多有发现,分铜铸和铜鎏金两种,都是横面四角阴刻四个契丹小字,背分阳铸奔马和仅刻凹槽两种。其阴刻契丹小字内容,现见汉译“清宁万年”“一统万年”“大辽万年”“太康永寿”“天朝万顺”等数种。据裴先生考释“嘎拉哈钱”铸造的时间是在辽道宗清宁至大康年间(1055—1084年)”。这些雕刻契丹文的“嘎拉哈”钱,正面大多阳铸了一匹奔马,这与契丹始祖佶首可汗的白马有关,背面镌刻契丹文。制作精美,流通痕迹明显,每株重都在58-60克之间,如按辽折十钱(重25-28克)来看,应为折20或折30钱应不为过。有两品契丹文没有解译,请诸位师友帮助解译、指正!!
在东北地区70年代还是一种儿童主要的娱乐工具,笔者也曾玩过,现今以无人玩了,俗称(歘嘎拉哈)其游戏方法:需要4个嘎拉哈和一只“布口袋” (用布缝制一个5厘米方型布袋、内装上黄豆或米粒即可)。
嘎拉哈的正面叫“肚”、背面叫“扪”、大侧面叫“针”、小侧面叫“轮”。其游戏规则:先将4只嘎拉哈一把抓起,然后抛到“炕上”(东北特有的火炕),口里要喊“肚”,4只嘎拉哈不会全是“肚”,要把4只嘎拉哈全翻成“肚”,需要调整,在把“布口袋”抛向空中,在布口袋落下之前改变“嘎拉哈”所需要的那一面,“布口袋”不能落到“炕上”否则算失败,只可以抛4次,就必须将4只嘎拉哈翻转成一样的,然后抛出“布口袋”一次将4只嘎拉哈全部抓起在抛出,口里喊“扪”,同时要接住“布口袋”。这样循环4次为一局,也就是要把“肚、扪、针、轮”全部抓一遍,谁先做完谁就赢了。这是游戏的一种玩法。在70年代还是计划经济时,想弄几个“嘎拉哈”是很难的,一副嘎拉哈大家都抢着玩,有的被染成红色、绿色、黄色甚是好看,这也给我的童年留下的一段美好的回忆。。。。。。






前一篇:大典纪念章*帝出乎震*康德元年
后一篇:[转载]油画佳作赏析:睡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