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首先,优质内容在任何时候都是需要的,因此,在大数据时代同样需要创造内容的人。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在未来所有创造内容的人的工作都是有保障的。在大数据时代,对于创造内容的人来讲,会出现两种趋势。
第一种趋势是“马太效应”,也可以说是赢家通吃。以前,我们发现一门大学的课程,比如“数学分析”,会有上百种类似的教科书,由于流通的不顺畅和信息的不充分,读者无法了解哪种好,哪种不好,因此这些书多少都有点市场。但是在大数据时代,所有这些信息都将变得透明,像“数学分析”这种所有大学都教的课程,只有写得很好的书才会有市场。也就是说,同一个主题,只有一流的优质内容才会有市场,而二流三流的内容创作者会出现生存不下去的问题。
第二种趋势是会出现大量窄众市场的图书。在大数据时代,出书的成本可能比纸质书时代更低,以至于不需要太大的印量也能盈利。因此,原本无法出版的一些印量很低的非常专业的图书可能能够出版了。这使得一些领域行家可以把自己擅长的非常窄的领域的知识,变成书来进行传播。
对于出版社来讲,它仍然会继续生存下去,但是将面临多方面的挑战。我们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挑战就是来自于独立出版人。如果我们把一本书作为一个产品(事实上我自己就是这样对待我的书的),出版人相当于产品经理。以前出版人隶属于出版社,因为独立出版人能调动的资源有限,离开出版社做书会很艰难。但是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他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整合各种资源,或者说获得配套资源比较容易,因此情况就变得不一样了,他们可以专心做好书。出版人和出版社的关系,就会变得有点像今天好莱坞的独立制片人和电影公司的关系一样。那么出版社内部编辑这一块的作用就明显会减少。因此,出版社需要加强的是发行,就如同好莱坞的各大影视公司一直控制着发行一样。将来出版社和网店在渠道的利润上矛盾会越来越突出。没有渠道能力的出版社(除非靠国家养活),可能会沦为靠卖书号为继。
出版业的第二个挑战是来自网络文学和自媒体,这一点就不必多说了。
第一,选题可以更加科学,更加客观。通过大数据分析,出版界能够掌握读者需要读什么样的书,这样可以避免大量图书压舱卖不出去的窘态。同时,由于可以准确预测不同书的读者在哪里,因此一本新书出来后,可以精准地定位读者群,成为作者和读者非常有效的桥梁。
第三,出版社可以通过大数据,将各种书联系起来。举一个例子,比如我在《文明之光》中谈到计算机的话题,出版社便可以把和计算机有关的一些主题与相应的其他图书联系到一起。假如所有的图书都有电子版,而且可以免费阅读一部分,那么参考书可以做到像读维基百科一样方便。不过,出版社或许需要找到新的商业模式,比如会员订阅。
第四,出版社从某种角度来讲可能成为出版界的风险投资人。由于掌握了哪些图书会有市场这样的数据,出版社可能会主动出钱找人编写图书,这就如同今天好莱坞电影公司除了发行人之外,扮演的另一个角色。
总之,在大数据时代,对出版业来讲机会和挑战并存,这也非常公平。不过,对图书的质量的要求肯定会提高。这对读者来说,肯定是件好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