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和一位企业家朋友聊天,他跟我提起了他的苦恼。在他的行业中,有一个领导品牌,只要这个领导品牌一有动作。其他跟随品牌就纷纷去模仿,当然它也是诸多跟随者之一,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只有领导者越做越大,他们一众跟随者有一半死了,另一半也只能勉强生存。相信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领导者做的很好,为什么模仿领导者的跟随品牌却越做越差呢?
商业中有一种陷阱,我们称之为我能行陷阱。有时候不是你认为自己可以就能行的,如果你没能第一个进入消费者的心智,却试图模仿领导者,那么。无论你再怎么努力,都无法成功,甚至可能画虎不成,反类全。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马云爸爸是无所不能的。但其实也并非事实如此。他也有失败的时候。马云一直想进军社交领域,所以在二零一三年九月,阿里巴巴推出了一款即时通信软件来往。这是一个含着金钥匙的富二代,一出生就万众瞩目。马爸爸在来往上也砸了重金。甚至强调,每一个阿里员工在当年11月底以前必须拉到100个外部用户。挑战微信社交软件霸主地位的意图可以说是非常明显了,不过就像马化腾做电商。始终做不起来一样,马云做社交也没能成功。一家没有电商基因,另一家则没有社交基因。二马相争都寄予着对方手里的那块大蛋糕。却怎么也啃不下来,无奈来往,终于在二零一五年11月寿终正寝。CEO陈航只能尴尬的解释说,来往是一个修炼的过程,正如网络游戏里的打怪升级。整个团队的经验值慢慢就上升了,可以说阿里本想啃微信这块大骨头。结果是啃了一嘴的毛,都说狭路相逢勇者胜。为了来往,马云不可谓不勇。
家底不可谓不厚,但这位全民马爸爸还是不行,背后的原因就是微信已经是人们心中。既是通讯工具的领导者。想试图做一个和微信一样的社交软件,已经没有机会了。而且社交具有稳定性,要挖社交老大微信的墙角难度不小,用户也不会为了二选一的战队。而增加自己的迁移成本,在微信已经作为即时通讯工具第一把交易的情况下。模仿者再怎么努力都难出头,能做老二,老三就不错了,所以对已经进入消费者心智的品牌。试图正面挑战领导者,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
你能不能行?有没有机会抢领导者手里的饭碗,关键还是要看领导者手里的剑答不答应。故事是何时出现转折的呢?在来往失利的同年,阿里旗下的钉钉诞生了,还是来往的原班人马?不过,他瞄准的不再是个人市场,而是企业市场定位,企业办公社交。曲线挑战微信尚未成熟的领域率先突破一级用户大关,这个时候微信和也快速推出了企业微信和办公社交。但是他们在推出后,钉钉其实在很多城市的使用频率已经很高了。在中国信息化商业管理缺失的时候。钉钉的差异化迅速进入消费者心智,成为线上办公软件第一品牌。这款办公社交软件成功的原因在于,钉钉成功找到微信众个人轻企业的落地,精准发力企业办公社交。没有继续在个人身交上卖苦力。这就是我能行陷阱,告诉我们的不能看到领导者成功了,就觉得自己也行,领导者的成功靠的是他在消费者认知中建立的独一无二的定位。
其他的品牌试图通过模仿领导者,是不可能成功的。一个企业尽管可能有优质的产品,强悍的销售队伍。强大的广告宣传,但需要充分的认清现实,不要试图用这些事实与领导者在人们心智中的。认知对抗通过模仿正面对抗领导者,你一定不行。希腊古城特尔文的阿波罗神殿上。刻的七句名言,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被认为是点燃希腊文明火花的一句就是人呐,认识你自己在商业世界中。也是如此,看到领导者别盲目喊我能行,要充分考虑双方优劣势,清楚的认识一下事情。龙岩吊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