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破天惊:华山和华山松真相

标签:
山海经文化华山华山松真相 |
《寰宇记》曰:“唐时华州贡五粒松”。
《癸辛杂记》谓:“凡松叶皆双股,故世以为松钗。独栝松每穗三须,而高丽所产每穗乃五鬣焉,今所谓华山松是也”。
以上可见,华山松就是今天的五针松,又叫胡芦松、五须松、果松等,其特点是五个针叶为一束, 结有松果。
可是,华山松真的是产于今天陕西的华山吗?
根据以上资料,华阴有华山松产出,可是历史记载,华阴在西周时却属于豫州。到了宋朝,华山松又跑到高丽去了。按照当今高丽在东北的说法,华山又要跑到东北去了。
更悲催的是,根据公开资料,今陕西华山上还存活的古树大概只有50多棵,还不一定就是五针松!
谜,真是谜。到底是古人脑残呢,还是今人愚昧呢?华山松,你到底在哪里呢?
今陕西华山上之所以没有华山松,不是古人记载错了,也不是这些华山松毁灭了,而是因为:今陕西华山,根本不是历史记载中的华山。
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中心,从来就没有跑到当今陕西去。
历史记载中的华山,其实是今天的大别山;历史记载中的华山松,其实就是中国独有品种——大别山五针松。
清朝之前,中原的概念,中国传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大别山和淮河流域一带。
首先,我们从华山的由来分析。
《白虎通义》说:“西方为华山者,华之为言获也。言万物成熟,可得获也。”华虽有收获的意思,但班固这种按照五行方位来分析华山命名的方法,实在是有些牵强附会。西边的山多了去了,为何独此山叫华山呢?
《水经注》:“远而望之若华状,故名华山。”这种解释似乎靠谱,但很容易引起歧义。“若华状”,传统解释认为,是因为这座山远远看上去象花的形状(古时华可通花),老马认为这种解释存在问题,因为花的种类多了去,不同种类的花,形状差别可是太大了,到底是象莲花的形状呢,还是象梅花的形状呢,或者是玫瑰花的形状呢?
实际上,华山之所以被称为华山,不是因为这座山远望去象花,而是因为这座山的山脉走向象古文字“华”字。发源于大别山的河流,一部分属于淮河水系,一部分属于长江水系,有了这些河流的分割,大别山山脉走向整体上看起来就像古代文字“华”字,所以在古代被称作“华山”(见下图)。 大自然造化之奇妙,古人智慧之高超,体现的淋漓尽致,老马除了赞叹,还是赞叹。
古文字“华”http://s7/middle/ac09206ahc9a4c0bb8e76&690
大别山山脉走向(图中间黄色部分)http://s3/middle/ac09206ahc9a4c6769972&690
大别山五针松
http://s13/middle/ac09206ahc9a4d299d45c&690
反观今陕西华山一带,土地贫瘠,区域狭小,干旱少雨,交通不便,如此之地,哪里有支撑国家繁荣的基础?
说到这里,估计很多朋友已经明白了,历史上记载的三秦、秦岭、秦国,都在大别山一带,而不是今天的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