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海经之南山经》考证前言

(2012-08-08 11:33:03)
标签:

山海经

考证

国学

文化

神话

凤凰

《山海经》是本怎样的书

 

    《山海经》在古代被当做记实书籍看待,是中国各代史家的必备参考书。《山海经》书名最早见之于《史记》,司马迁虽不能理解其中一些内容,但比较谦虚,说:“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一百多年以后,同为西汉人的刘向、刘秀(歆)父子校订此书,认为该书“其事质明有信”,并举例说明:“孝武皇帝时尝有献异鸟者,食之百物,所不(肯)食。东方朔见之,言其鸟名,又言其所当食,如朔言。问朔何以知之,即《山海经》所出也。”其后汉朝兴起了一股《山海经》热,现在发掘的汉代文物中有很多根据《山海经》内容绘制的帛画、石刻等。《汉书·艺文志》将《山海经》列入形法家之首,即风水学的鼻祖,《隋书·经籍志》以下则多将其归入地理书。

 

《山海经》被神话的原因

 

    既然《山海经》是本记实的书,在人才辈出的中国,2000多年后的今天,为什么《山海经》仍然被当做神话著作来看待呢?

 

    《山海经》被神话的首要原因,是文字传播过程中字形、语音、语意的变化,使得后人无法理解前人记述的真实含义。《吕氏春秋·察传》云:“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比如《南山首经》记载“猼訑”这种动物,其特征之一是“九尾四耳”,这里的“九”在古代通“鸠”即鸽子,四通“驷”即马,“九尾四耳”实际上应该是“鸠尾驷耳”,就是说这种动物的尾巴象鸽子尾,耳朵象马的耳朵,这种动物就是今天的赛加羚羊(见本书动物篇),它的羚羊角是一味中药,现在仍叫九尾羊。如果人们不能理解“九尾四耳”的真实含义,很容易把这种动物想象成九条尾巴四只耳朵的怪物。

 

    《山海经》被神话的第二个原因,是汉代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一支独大,文字掌握者和生产生活的严重脱节。文人们钻研的内容核定在“四书五经”,学习目标为“学而优则仕”,严重的官本位思想和蔑视劳动的教育导致这些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而《山海经》中所述诸内容,多是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他们自然无法将《山海经》记载内容和现实中存在的事物进行匹配。历代文人对《山海经》的研究从来没有停止过,但多从咬文嚼字、牵强附会方面入手,反而更使《山海经》增加神秘色彩,越描越黑了。比如《南次二经》记载,有一种动物叫猾褢,“见则县有大繇”,本意是这种动物以鲜草为食,它们出现的地方就会有大草原(繇,草茂盛的样子,见本书地质篇),却被曲解为“繇通徭,即徭役”,搞成了这种动物出现的地方就会有比较繁重的徭役,而徭役只有官府才能摊派,一种动物竟然具有预报官府动态的功能,这就和《山海经》的本意相差十万八千里远了。而底层的劳动人民,虽然对各种动物、植物、矿物有所了解,但是由于不认识字,接触《山海经》的机会就更少了,自然无法解开《山海经》的真实面目。

 

    《山海经》被神话的第三个原因,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传播佛经方便,借用了中国本土的很多词语使用在佛教神话中,如神、鬼、龙、凤等,随着佛教影响的扩大,这些字词逐渐脱离了它本来的含义,成为神话中的重要角色,其形象在人们头脑中打上了深刻的烙印,记载有这些字词的《山海经》,也就被披上了神话的外衣。比如《南次三经》记载的凤凰这种动物,实际上是一种野鸡(见本书动物篇),它的头、背、胸、腹、翅膀上的花纹分别象汉字的德、礼、仁、信、义。但是佛教凤凰的形象在我们的头脑中印象太深刻了,一般人看到这种野鸡,很难和凤凰联系起来,因为它没有传说中经过加工的凤凰那么漂亮。

 

《南山经》记载的是哪些地方的山?

 

    《南山经》是五藏山经之首,其记载的大部分山脉因远离中原,远离商周之后的中国政治中心,在流传过程中所受的人为干扰小,较好的保持了《山海经》的本来面貌。

 

    《南山经》分为南山首经、南次二经、南次三经,所描述地形是长江以南山脉,包括中南半岛。对应今日地图,南山首经路线西起横断山,东至武夷山,所经过地区大致相当于中国西藏、云南、贵州、湖南、江西、福建;南次二经路线西起神农架,东至雁荡山,所经过地区大致相当于中国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南次三经西起若干山脉,东至戴云山,路线所经过地区,大致相当于缅甸、泰国、老挝、越南、中国广西、广东、福建。三条路线平行而互不交叉,首经路线在中间,次经路线在首经上方,三经路线在首经下方。

 

    从记载的内容来看,《南山经》成书时间要早于大禹治水时期。《南山经》中有一座山叫会稽之山,史载此山是大禹活动的重要场所,大禹封禅、娶亲、计功、归葬均在此山,但是《南山经》中没关于有大禹的任何记载。另外,《南山经》中记载了一种地形叫“毗”,即今天的盆地(见本书地质篇),柜山“北望诸毗”,浮玉之山“东望诸毗”,即登山能看到各个盆地,可见写此经时大洪水尚未发生,应在大禹治水之前。

 

    从分布范围来看,《南山经》记载的山脉范围西起西海(今印度一带),东到东海(今东海),北达长江,南到中南半岛,包括并超过了今天中国南方的范围。由此可见,在商周局限于中原一带发展之前,我们的先祖的活动范围曾经达到并超过了当今中国统治的南方疆域,《南山经》的研究发现,可以为解决我国同外国的领土纠纷提供部分历史依据。

 

关于本书

 

    笔者经过研究,发现《南山经》中记载的植物、动物、矿产、山脉、河流等在现实中都可以一一找到对应,因此整理成册,奉献给读者。笔者对《南山经》中需要解释的名词进行了整理,分为疾病篇、地质篇、矿物篇、植物篇、动物篇、山河篇六个部分,广大读者在了解过这些名词后再去读《南山经》,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本书出版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国人读懂《山海经》,体会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而自豪。因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